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课 审美自律(中国部分) 课型 新授课 目标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课标分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能够识别和解读本课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发展规律。 2、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传达艺术家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的。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审美判断,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化。 3、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相关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探索与美术相关联的问题,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中,并学会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审美自律现象和个人风格的出现。 2、审美自律在中国书法和文人画中的体现。 二、知识点的划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审美自律的内涵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的演变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2、继承与创新 教材对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和米友仁的作品《潇湘奇观图》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以看出宫廷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这些差别。 3、中国绘画水墨情结 “文人画”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出现了齐白石,他非常推崇文人画,在审美自律的影响下,在当代也得到了延续,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中国绘画水墨情结的作品不仅存在于绘画中,在平面设计、服装、影视等领域都可见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丰富了艺术形式,造就了绚烂的美术历程。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学到了怎么欣赏的方法,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而到了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所以他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髓的领略还有些杯水车薪。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教学过程以历史线的发展为辅,随着时间从古至今的推进来解读本课内容,课程环节设置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晰明了。 学习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3、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和笔墨表现方法及构图法则,通过演示、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联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学会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领悟中国山水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5、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重难点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学生学习的准备:白纸或者卡纸一张,若干支笔,绘画颜料等其它上色用具。翻阅资料初步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画家及相关作品,和他们的人生经历及绘画特点。 学习策略 主要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来把握教材内容。 利用演示法,创造视觉空间意识,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点 实践练习法,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养成创新意识。 还有引导分析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 评价设计 1、通过对王羲之作品的了解,把学生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