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古诗三首 分层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缘”的意思是( ) A.缘分 B.缘故 C.因为 2.梅雪争春未肯降( ) A.服输 B.降服 C.降落 3.《题西林壁》是一首( )。 A.哲理诗 B.咏物诗 C.写景诗 D.抒情诗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题西林壁》中诗人站在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 C.《雪梅》这首诗借“梅”“雪”争春,劝诫人们要和平共处。 D.《暮江吟》描绘的是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景象。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告诉我们( ) ①万事万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②我们分析矛盾时,既看到其共同点,又要看到其各自的特点。 ③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 ④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D.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7.联系整首诗,下列哪一句古诗描写的不是秋天的景色?( ) A.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B.清明时节雨纷纷。 C.今夜月明人尽望。 D.风定小轩无落叶。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明白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 ) A.经过反复观察,结果才会准确 B.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会有不同 C.观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经过连续观察,结果才会准确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9. 经典诗歌默写。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白居易《暮江吟》) (2) ,骚人阁笔费评章。(卢钺《雪梅》) (3)思考问题和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说:“ , 。” 10.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的 。“题”的意思是 。“ ,只缘 。”由这两句诗,我想到与它表达同一意思的那句谚语:“当局者迷, 。” 1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雪梅》的作者是( ),字( ),他是( )代表诗人,以( )留名千古。 (2)《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12.古诗赏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人( )。 (2).解释词语: 题:( ) 缘:( ) 不识:(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4).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由此我们想到了一句俗语:( ),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13.课外阅读 庐山小记 庐山终于成行,那美景实在不是我这拙笔能描写得出来的,但还是忍不住要记下一笔。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