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教科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天气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编号:23934299

第一单元《天气》大单元设计(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日期:2025-09-22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天气,气温,测量,学生,科学,课标
预览图 3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第一单元 天气》大单元设计 课题 (主题) 第一单元 天气 课时 10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重点对应“天气”主题下的核心概念。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观察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阴、晴、雨、雪、风等;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气温、降水量和风向风力,并记录数据;了解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预报获取未来天气信息,并合理安排生活。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学生应经历完整的科学观测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本单元通过持续的天气观测活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引导其从现象中归纳规律,如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趋势、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等。 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方面,课标倡导学生关心自然环境,意识到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例如,通过学习暴雨预警、台风防范等内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此外,课标还鼓励学生参与气象观测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气候”“大气圈”等更深层次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如气温计、自制雨量器、小风旗等)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如“炎热”“微风”“多云”“小雨”等,并能从冷热、刮风、阴晴、雨雪等方面全面记录天气特征,逐步建立科学的天气观测习惯。 2. 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外气温,理解百叶箱的作用及测量规范;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模拟降雨实验,测量降水量,对照等级标准判断雨量大小;能利用小风旗或红旗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结合蒲福风力等级表拓展认知;能通过观察天空云量和云形判断天气状况,识别晴、多云、阴等基本云况。 3. 学生能够整理个人和小组的天气观测记录,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发现一天中气温先升后降的基本规律;能将自己观测的数据与天气预报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理解专业气象数据的来源与表达方式;能举例说明不同天气对人们出行、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具备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活动安排的初步能力。 4. 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连续性科学实践,坚持完成每日天气记录任务,培养耐心、细致和责任感;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如实记录观测结果,尊重他人观点,在研讨中表达自己的发现;能阅读“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相关资料,了解现代气象工作的流程,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尊重科学、相信数据的科学观念。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理解测量位置(通风、离地1.5米)、时间选择的重要性,能够准确读取并记录气温数值,认识到不同时间点气温存在差异,初步形成对“气温日变化”这一自然规律的认知。 2. 学会制作并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理解“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水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能通过模拟降雨实验练习测量操作,掌握统一测量标准的意义,并能依据“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判断雨量等级(小雨、中雨、大雨等) 3. 能够借助小风旗、红旗等物体判断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力大小(无风、微风、大风),认识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表示,了解风向袋、风向标等专业仪器的功能;能通过观察云量(天空被云覆盖的比例)和云的形状(如羽毛状、鱼鳞状、团块状)来推测天气变化趋势。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气温计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如百叶箱)才能测得真实气温,学生容易误以为靠近建筑物或阳光下读数更高就是“更热”,而忽略了测量环境对数据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