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天气预报 课时 第7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综合应用环节。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理解天气预报是基于科学观测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发布渠道,并能利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将个人观测数据与专业气象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本课通过整理前期观测记录、收听天气预报、比较异同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民间观察”与“科学预测”之间的联系,理解现代气象服务的科学基础。 同时,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天气差异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影响,拓展空间认知视野,并意识到天气信息对交通、农业、旅游等社会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回顾并整理前六课的天气观测记录,归纳出其中包含的主要信息类型,如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云量等,形成系统的观测档案,提升数据整合能力。 2. 学生能通过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或查阅手机天气应用等方式获取当天的天气预报,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天气状况(晴/多云/雨)、风力等级、风向等,并填写“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记录单。 3. 学生能将自己小组的观测数据与官方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发现相同点(如都关注温度变化)和不同点(如预报有未来趋势,观测为当前实况),并尝试解释差异原因(如测量时间、工具精度、区域范围不同),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4. 学生能识别至少八种常见天气符号( 晴、 多云、 阴、 小雨、 雷阵雨、 雪、↓南风、 雾),并在模拟情境中正确使用这些符号表达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增强符号表征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构成———主要包括气温(最高与最低)、天气现象(晴、雨、雪等)、风力与风向、空气质量等要素,能够从多种媒体中准确提取上述信息。 2. 能够对照“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图例,正确识别并说出每种符号代表的天气类型,做到见符知意,实现图文转换。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而非当前实况———部分学生容易将“今天最高气温18℃”误解为自己此刻感受到的温度,需通过时间轴演示帮助区分“已发生”与“将发生”。 2. 在比较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时,难以客观看待数据差异,可能出现“我们的测得更准”或“预报肯定没错”两种极端态度。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两者各有用途:观测反映真实现状,预报提供趋势参考,共同服务于生活决策。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整理观测记录”环节,检查各小组是否完整汇总了前期数据,能否清晰列出所含信息类别,作为资料管理能力的评价依据。 2. 在“获取天气预报”活动中,评估学生是否能独立操作设备(如平板电脑查询天气APP),准确抄录预报信息,特别是温度区间和天气符号,检验其实用技能。 3. 在“信息比较”研讨中提问:“为什么我们测的气温是15℃,而预报说是9~18℃?”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只测了一个时间点,预报是一天的范围; ———我们是在操场测的,预报可能以市区为准; ———我们用的是简易气温计,气象站仪器更精确。 此讨论考察其逻辑推理水平。 4. 出示一组混合天气符号,请学生口头描述其组合含义(如“ → ”表示白天多云转晚上小雨),以此检测其符号解读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已频繁接触天气预报,多数能说出“明天要下雨”“今天很热”等信息,具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