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观察云 课时 第6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重要观测环节。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和云的形状来判断天气状况;了解云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能够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云的情况,并初步建立云与天气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到室外实地观察云,培养其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自然现象记录的能力,并鼓励使用图画、符号等多样化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同时,课标倡导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材以农民晒谷子为情境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云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导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说出“云量”是指天空中被云覆盖的程度,能对照教材图示将云量分为三类:晴(少量云)、多云(较多云)、阴(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并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判断当天的云量等级。 2. 学生能在户外安全环境下观察天空中的云,描述其形状特征,如像羽毛、像鱼鳞、像大团棉花等;能对比教材提供的典型云形图,识别出卷云、层云、积云等基本类型,并尝试用语言或简笔画进行记录。 3. 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讨论下大雨前的云通常具有哪些特点(如乌云密布、云层厚黑、低垂压顶等),初步建立“云的形态变化预示天气转变”的认知,提升预测性思维能力。 4. 学生能在研讨中反思不同同学对同一片云的判断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可能原因(如视角不同、想象力差异等),理解科学观察需要客观标准支持,避免主观臆断。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云量的分类标准:能根据天空中云的覆盖面积判断为“晴”“多云”或“阴”,做到判断准确、符号对应无误。 2. 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户外观察活动,遵守“不直视太阳”的安全提醒,选择合适角度仰望天空,持续观察至少5分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云量”是整体性判断而非局部观察———部分学生容易因头顶恰好有一大片云就判断为“阴天”,而忽略其余晴朗区域。需通过全景扫描训练和小组互评帮助建立全局视野。 2. 在描述云的形状时,容易受到个人想象影响,出现“像兔子”“像恐龙”等非科学表述,难以聚焦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分类特征。需引导学生关注云的结构、高度、密度等物理属性,逐步过渡到规范描述。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在“云量判断”环节,检查学生是否能全面扫视整个天空,而不是仅看某一区域; 在“云形观察”活动中,评估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云的特征,如“薄薄的一层”“一团一团的”“像羽毛一样分散”,并能与教材图示进行比对,判断其信息匹配能力。 3. 在研讨环节提问:“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引导学生思考光照与云量的关系,检验其批判性思维水平。 4. 展示三种典型云图(卷云、层云、积云),让学生口头描述其形态特点,并推测可能对应的天气情况,以此评估其知识迁移与推理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观云经验,如看到彩虹后的云、雷雨前的乌云、傍晚的晚霞等,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数学课上已学习简单的分类思想,美术课中练习过线条描绘,为本课的云量划分和形状记录提供了支持。前几课中已掌握气温、降水、风的观测方法,具备系统的天气要素认知框架。 本课是继“观测风”之后的又一项视觉化天气观测任务,前承第五课的间接观测技能,后启第七课“天气预报”中的综合判断能力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