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认识气温计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聚焦“天气”主题下的“测量气温”要素。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使用常见工具测量气温,并正确读取数据;了解测量工具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通过对比感受与仪器测量的差异,体会科学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观察工具的构造,比较不同测量工具的异同,发展其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本课通过比较气温计与尺子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刻度”“单位”“量程”等基本测量概念,为后续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同时,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仅凭个人感觉判断温度可能存在偏差,必须借助标准化工具才能获得可靠数据。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尊重事实、相信数据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物气温计,准确说出其主要组成部分———玻璃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并能解释液柱随温度升降的变化原理,理解气温计是用于测量空气冷热程度的专用工具。 2.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将气温计与尺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两者在都有刻度、数字、单位等方面的共同点,以及用途不同(测长度 vs 测温度)、单位不同(厘米 vs 摄氏度)、形态不同(直尺 vs 玻璃管)等方面的区别,提升比较与分类能力。 3. 学生能够模拟练习气温计读数,掌握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的正确读法,避免俯视或仰视造成的误差;能识别气温计上的零下温度(如-5℃),理解负数表示比0℃更冷的状态,初步建立温度数值的概念。 4.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靠感觉判断冷热”,举例说明不同人对同一环境温度的感受可能不同(如穿得多的人觉得暖,穿得少的觉得冷),从而认识到使用气温计进行客观测量的重要性。 三、学习重点 1. 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包括玻璃外壳、内含液体的细管(液柱)、外部标有数字的刻度线、温度单位“℃”标识,能够指认各部分名称并简述其功能。 2. 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眼睛视线应与液柱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若视线偏高则读数偏大,视线偏低则读数偏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气温计中液柱升降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温度升高时液柱上升,温度降低时液柱下降。部分学生可能误以为“液柱越高就越冷”,需通过演示实验强化因果关系认知。 2. 正确读取零下温度值(负数),学生容易将“-8℃”误读为“八度”或“零上八度”,需要反复强调“负号”的意义,并结合冬季低温天气实例加深印象。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观察气温计”环节,发放实物气温计或高清图片,要求学生在记录单上标注“玻璃管”“液柱”“刻度”“℃”四个部位,检查标注是否准确,作为结构认知的评价依据。 2. 在“气温计与尺子对比”活动中,组织小组填写对比表格,评估学生能否从“是否有刻度”“是否有数字”“是否有单位”“用———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比较,发现共性与差异。 3. 在“模拟读数练习”环节,出示多幅不同液柱高度的气温计示意图(含正温和负温),让学生口头报出温度值,教师随机抽查,重点关注其是否做到视线平视、能否正确读出负数。 4. 在研讨环节提问:“两个人在同一教室里,一个说热,一个说冷,该怎么办?”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用气温计测量”这一解决方案,以此判断其对工具作用的理解深度。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体温计、室温计等测量工具,对“温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气温计的具体结构和读数方法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