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测量气温 课时 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核心实践环节。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记录数据;了解测量环境对结果的影响;能通过多次观测发现气温变化的规律;具备初步的数据整理与图表表达能力。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经历完整的观测流程———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本课通过设计一天中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测量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操作方法,理解“百叶箱”的作用,认识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性,并尝试用折线图呈现数据趋势,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实证意识。 同时,课标倡导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连续多日的气温记录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需要耐心与坚持,增强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气候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说出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将气温计放置在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射的草坪上,离地面1.5米高,若无百叶箱可用阴凉处替代;能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校园内合适地点设置观测点,确保测量环境的一致性。 2. 学生能按照预定时间(如7:00、10:00、13:00、16:00、19:00)分组轮流测量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准确读取并记录数据,填写“气温测量记录单”,做到书写工整、单位标注清晰、时间对应无误。 3. 学生能根据测量所得数据,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并将多个模型图按时间顺序排列,观察发现一天中气温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基本变化趋势;能尝试绘制简单的气温变化示意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初步建立数据可视化意识。 4. 学生能在研讨中反思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如不同小组记录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保证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意义;愿意坚持完成后续几天的气温观测任务,形成持续观察的科学习惯。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测量气温的标准方法:气温计应放在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离地1.5米,最好置于百叶箱内;若条件有限,可选择树荫下或建筑物背阴面作为替代位置,确保每次测量地点一致。 2. 能够准确读取气温数值,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及时记录测量时间和温度值,形成规范的观测记录习惯。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为何不能在阳光下或靠近墙壁处测量气温———这些位置受局部热源影响,测得的是“表面温度”而非“空气真实温度”,需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测量环境的概念。 2. 在绘制气温变化图时,部分学生难以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图形表达,容易混淆横纵坐标含义,或将折线画成锯齿状跳跃而非平滑趋势,需通过示范和分步指导加以纠正。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确定观测点”环节,观察各小组是否能自主选择符合标准的测量位置(远离建筑物、无阳光直射、草坪区域),评估其对测量环境要求的理解程度。 2. 在“实地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读数姿势是否正确(视线平视)、记录是否完整(含日期、时间、温度、单位),作为操作规范性的评价依据。 3. 在“绘制气温变化图”活动中,检查学生能否正确标注坐标轴(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合理设定刻度范围、准确描点连线,判断其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4. 在研讨环节提问:“为什么有的组测得的中午气温比其他组高?”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原因(如测量点受阳光照射、未等稳定就读数等),以此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归因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间观念和数字记录能力,数学课上已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为本课的数据记录与绘图提供了支持。经过前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