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 三年级信息科技 备课组长: XXX 教材分析: 1. 整体结构 本教材共设七个单元,围绕“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主线,涵盖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数字工具应用、网络安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具体包括: 基础认知:信息生活初体验(数字设备、人机交互) 技能实践:校园记录(音视频处理)、岭南文化探究(资源搜索与数字创作) 安全与规范:在线社交礼仪、网络安全防护 综合应用:科技探究、武术文化数字作品创作 2. 编写特点 生活化主题:以校园、家庭、文化场景为载体(如“美好校园我记录”“魅力岭南展新篇”),贴近学生生活。 跨学科整合:融合语文(朗诵、写作)、美术(设计)、道德与法治(网络礼仪)、科学(植物识别、科技探究)等学科知识。 实践导向:每个单元包含“细探究”“乐交流”“巧设计”等活动,强调动手操作(如制作数字相册、电子海报)和小组协作。 分层评价:设置“评星级”自评与互评表,关注过程性评价与核心素养达成。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字设备基本操作、信息资源获取与管理、简单数字作品创作)。 难点:网络安全风险识别、在线协作工具的规范使用。 二、教学措施: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以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境教学法:结合教材场景模拟生活情境,强化规则意识。 3.分层教学:针对操作能力差异,设计基础任务与拓展任务。 (二)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结合“评星级”表,记录学生课堂参与、任务完成度。 2.成果性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如数字相册、安全宣传海报)评估综合应用能力。 3.多元主体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强调反思与改进。 三、选用教材版本、配套资料: 广州教育研究院2025版 四、教学目标: (一)信息意识 1.感知信息科技价值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应用,理解信息科技对学习、生活的便利作用,能举例说明数字设备的基本功能及其在信息获取、处理、传播中的作用。 2.识别信息特征与来源 能辨别不同类型信息的特点,区分权威信息来源与非权威来源,初步形成信息真伪判断意识。 3.树立数字化学习意识 体验在线学习平台的资源丰富性,主动利用数字工具获取知识,感知数字化学习对拓展视野的价值。 (二)计算思维 分解与规划任务 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确定主题→收集素材→编辑制作→展示评价),并用文字或图示描述解决问题的流程。 分类与建模 能根据信息特征对资源进行分类,用表格、层级结构图等模型整理信息,如“数字设备功能分类表”“任务分工表”。 优化与选择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能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势,选择适配场景的最优策略。 (三)数字素养与技能 1.数字设备基础操作 掌握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基本操作,包括鼠标、键盘输入、屏幕截图等,能完成新建文档、调整窗口、重命名文件等基础任务。 2.资源获取与管理 能使用搜索引擎、在线平台获取资源,掌握图片保存、文字复制粘贴、文件分类存储等技能,规范管理数字资源。 3.数字创作工具应用 能使用简单的数字创作工具完成作品制作,包括图片裁剪/滤镜调整、音视频简单编辑、演示文稿动画效果设置等。 4.在线协作与安全防护 学会使用在线文档、表格进行多人协作,掌握安全密码设置方法,能识别常见网络安全风险并采取基础防范措施。 四、信息社会责任 1.遵守网络规范与礼仪 践行在线交流礼仪,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2.尊重知识产权与隐私 在使用网络资源时注明出处,不商用未授权素材;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传播他人隐私内容。 3.传承文化与弘扬正能量 通过数字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网络社交中弘扬正能量。 4.健康与安全意识 养成健康使用数字设备的习惯,树立在线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