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 导入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 这样一座高度和面积都不显著的“小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缘何称石钟山,则众说纷纭。 宋·苏轼 石钟山 记 二 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书法上为 “宋四家” 之一,绘画上也有颇高造诣。 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乐观豁达。其一生留下诸多经典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石钟山 记 游记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在湖口县人民政府对石钟山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定名,以声定名者,其论也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豉浪,水石相捕,响若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抑止响腾”,因石质而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大文学家苏轼送长子苏迈到江西德兴县赴任......他自认为他已解开这千年之谜,找到了石钟山“钟声”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立论过于简陋,但他哪里知道,却潜隐着荒谬的悲哀。 情境任务:研读课文,梳理苏轼得出“真理”的过程,体会本文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的特色,结合其他学者对石钟山取名的看法,对该介绍的不合理之处提供修改建议。 三 细读文本 任务一: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第一段,概括前人认为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以及苏轼对前人的态度。 郦道元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记述水系的专著 鄱pó阳湖 兼词,于之 靠近 名作动,激荡、掀动 拍击 李渤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找到 敲 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脆悠扬 鼓槌 声音,形作名 传播 慢慢地 代原因 才 旧址 探访 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扣而聆之,声类钟鸣。 两者有何异同? 都是以声定名,郦道元是自然之声,李渤是人工之声 苏轼的态度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这 如果 把 偏义复词,偏指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 即使 使……发出声音 何况 (之) 但是 更加 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 定语后置,正确语序:“铿然有声之石” 到处 名作动,命名 郦道元:“人常疑之” 李渤:“余尤疑之” 假设求证 将普遍性归结为独特性 苏轼对两者没有全盘接受,提出质疑,但他更认同郦道元。 任务二: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第二段,找出苏轼实地考察听到的声音,以及于之对应的苏轼的神态和心理,提炼苏轼的精神。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指苏迈 饶州 于是 能 派遣 其中的 斧击石的声音 仍然 年号纪年法 从 到、去 赴任,就职 ①硿硿焉 “乱石”“一二”反映了这一行为的随意主观性,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的行为非常相似,都是人工之声,“余固笑而不信也。”是一种怀疑与否定的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