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 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筒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 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 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 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 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 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 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 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 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 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 试卷第1页,共11页 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 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 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锌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磨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 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 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 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 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 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 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 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 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 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 子贡曰: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