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第三单元 / 12 *石钟山记 / 编号:23956583

12《石钟山记》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苏轼,石钟山,钟山,元丰,黄庭坚,黄州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苏 轼 导 入 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被贬后的苏轼,似乎特别喜欢夜游。 夜游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 夜游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 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见到了怎样的风景?又有了怎样的理趣?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一、作 者 简 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六边形战士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绘画、文艺理论、厨艺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苏 轼 二、作 者 经 历 元丰三年 黄州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迁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颍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逝世常州 一 贬 再 贬 的 人 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写 作 背 景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 ,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四、文 题 解 读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 南面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