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一、回顾作者 朱 自 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敛裾 蓊蓊郁郁 袅娜 脉脉 梵婀玲 鹢首徐回 妖童媛女 櫂将移 [wěng] 树木茂盛的样子 [niǎo nuó] 柔美的样子 [mò mò] 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fàn‘ē ] 音译小提琴 [yì] 鹢,水鸟 [jū ]裾,衣襟。 敛裾,提一提衣裳 [zhào]櫂,通“棹”,划船工具。 [yuàn]媛女,美女 贰 了解作者与背景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二、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 正值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他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 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思考———靠什么言传呢?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27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叁 整体感知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三、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巧妙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主要写作对象,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 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三、整体感知 2.段落梳理 (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情,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2)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3)漫步于小径时的感受。 (4)月下的荷塘美丽景色。 (5)荷塘上的月光。 (6)荷塘四周的景物。 (7)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8)记起《西洲曲》 (9)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 (4-6)赏荷:描写荷塘月色 (1)为什么赏荷:心情不宁静 (2-3)去赏荷:小径漫步 (7-9)赏荷后:观后遐想 2.综合归纳 首尾呼应 三、整体感知 地点:家 心情:不宁静 地点:小煤屑路 心情: 地点:小径 心情: 地点:荷塘月色 心情: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肆 具体探究 三、整体感知 地点:家 心情:不宁静 地点:小煤屑路 心情:求宁静 地点:小径 心情:出宁静 地点:荷塘月色 心情:得宁静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伍 重点分析 五、重点分析 月下的荷塘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第4段)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看不见的 脉脉 五、重点分析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第5段) 五、重点分析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第6段) 三、整体感知 地点:家 心情:不宁静 地点:小煤屑路 心情:求宁静 地点:小径 心情:出宁静 地点:荷塘月色 心情: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