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上册 / 第六单元 / / *寡人之于国也 / 编号:23963283

一《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课件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人之,孟子,邻国,河内,移其,河东
预览图 12
语文 语文
(课件网)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导入新课 01 作者简介 02 研读课文 03 课堂检测 04 目 录 孟 子 国 学 经 典 全文小结 05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导入新课 壹 孟 子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国 学 经 典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一、导入新课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国 学 经 典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作者简介 贰 孟 子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国 学 经 典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南部,与孔子故乡曲阜毗邻 。 作者介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作品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篇的第三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整体感知 叁 孟 子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国 学 经 典 字词检测 弃甲曳yè兵 数cù罟gǔ 洿wū池 鳖biē 豚tún 彘zhì 畜xù 饿莩piǎo,同"殍" 孝悌tì 衣yì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