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适用年级 七年级 一、课标要求和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七年级地理的一个重要章节,教材内容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地理知识和人文特色,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本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对应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在地图准确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描述其地理位置特征; 概括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气候对当地传统民居、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结合材料和视频,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类型,特别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3. 理解热带草原气候对当地植被、传统民居的影响; 4. 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难点:1.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猴面包树、茅草屋与热带草原气候的适应性; 处理策略: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地图辅助教学,将知识直观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如:可以利用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特征、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小组合作能力。 四、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环节一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观看哈扎比部落生活情景。 教师简单介绍:哈扎比部落也被称为布须曼人,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与人类进化成人之后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变化,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草原上迁徙,依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 提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哪些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典型地理环境特征?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观察、补充、鼓励学生回答,诊断其对非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已有认知(诊断性评价)。 环节二 【区域认知-自主探究】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走进哈扎比部落 【任务一】:结合教材图9.21和9.22及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地图标注(标出赤道、南回归线、主要的地形区、气候类型)。 阅读教材图9.21,在地图中找到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小组进行完成任务单,派代表到讲台指图回答,各组相互补充。 半球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范围:泛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主要地形区包括: 埃塞俄比亚高原 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 刚果盆地 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起伏不大 地势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 结合教材图9.22,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 特点: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地图作业评等级(依据准确性-师评) 小组代表指图回答,各组相互补充(互评) 环节三 【综合思维-活动探究】 哈扎比人的生活方式 哈扎比人雨季住在岩洞或面包树里,旱季住在简单的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