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书愤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生平,明确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激昂-豪迈-愤懑-坚定”的情感节奏,能从“意象、对仗、用典、对比”角度赏析诗句; 3、体会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理解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梳理“首联忆早年立志-颔联叙战斗经历-颈联抒今昔感慨-尾联借典明志”的诗歌结构。 (2)赏析“颔联对仗”“颈联对比”“尾联用典”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理解“愤”的三层递进内涵———对个人“壮志未酬、年华易逝”的愤,对南宋朝廷“偏安求和、打压主战派”的愤,对“中原难复、国家危亡”的忧愤。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近万首诗作,而“爱国”二字,始终是他作品中最鲜明的底色。他曾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临终前仍牵挂着山河破碎的家国;也曾感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连梦境都满是驰骋沙场的壮志。 他,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的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初读词作 播放朗读视频,明确诗句节奏。 4、诗作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洲渡,大雪纷飞中战舰飞速奔驰,痛击金兵;在大散关,秋风瑟瑟中,披着铁甲的战马纵横驰骋,频传捷报。 自己早年以万里长城自许,立志为祖国扫除边患,然而如今却只能白白地自我期许,镜子里衰老的鬓发早已斑白。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够与他相提并论呢? 5、整体感知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赏析诗作 1、所“书”何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鬓先斑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收复无望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3、如何抒“愤”?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