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农家小院》教学设计 课题: 农家小院 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目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语,采取“经历(过程)—习得(结果) —形成(表现) ”的结构,叙写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2.能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3.通过练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重点: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难点:从情境图中正确且完整地提取数学信息,灵活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六、教学资源: 教具学具: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核心问题、子 问题串及活动任务设计 等) 学生生成预设 教师调控(理答、点拨、 演示等)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农家小院!(播放课件,展示美丽的农家小院全景图)大家看,小院里多热闹啊!” 2. 引导观察:“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分类整理获取信息 发布任务:“大家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现在我们要当一回‘数学小管家’,把这些信息分分类、理一理。” 2. 引导分类:(课件聚焦到特定区域)“我们来看看植物区(玉米、南瓜),动物区(兔子、小鸡),水果区(柿子、葫芦)。每个区域里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示范提问:“根据‘玉米有6串,每串8根’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示范:“一共有多少根玉米?”) 2. 自主提问:“现在,请你选择黑板上的一组信息,像老师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 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全班汇报:请小组代表汇报,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学生可能会说出看到的各种物品,但描述可能比较零散,如:“我看到有玉米”、“有兔子”、“有大南瓜”。 预设1(乘法):大部分问题会是“求总数”,熟练用乘法解决。 预设2(除法):可能会有学生根据柿子和葫芦的信息提出“求每份数”或“求份数”的问题。(如:每盒装了几个柿子?) 预设3(加减法):可能会比较两种物品的数量(如:南瓜比玉米少几个?)。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东西。” “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比如有多少个南瓜?有几只兔子?” 师:“为什么用乘法?哦,因为求的是几个几相加的总和,用乘法最简便!”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有水平!这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所以我们要用———除法!”(强化乘除法的逆运算关系) 师:“这是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我们要用———减法。看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运算方法。” 八、作业设计:(注意作业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高度关联) 1.完成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2题。 九、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 植物区 玉米:6串,每串8根 南瓜:5个,每个3千克 问题1:一共有多少根玉米? 动物区 6 × 8 = 48 (根) 兔子:4笼,每笼3只 问题2:每只兔子分5根,够分吗? 小鸡:3群,每群6只 水果区 柿子:54个,装9盒 葫芦:28个,每串7个 十、教学反思:(对自身教学态度进行反思;对各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 性、效能性及与预期达成度的差异,以及各环节之间衔接的流畅度进行反思;对 课堂教学行为使用的方式、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参与度、兴趣激发、困惑解决 程度,结合多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