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综合实践—参加欢乐购物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 综合实践-参加欢乐购物活动 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目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语,采取“经历(过程)—习得(结果) —形成(表现) ”的结构,叙写学习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参与购物活动,能想办法解决购物中遇到的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增加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描述自己的购物经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重点:能够认识并正确使用人民币。 难点: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六、教学资源: 教具学具:课件、闲置物品、仿真人民币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核心问题、子 问题串及活动任务设计 等) 学生生成预设 教师调控(理答、点拨、 演示等)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热闹超市的短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个‘欢乐超市’!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顾客,自己来买东西呢?” 然后揭示课题:“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欢乐购》,看看谁是今天的购物小能手!” 二、复习旧知,做好准备 1、“快速认钱”游戏: 老师举起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具),学生快速说出面值(如:这是5元;这是5角)。 2、“我会换算”问答: 老师提问:“1元等于几角?”“2元等于多少角?”“10角又是几元呢?” 三、 探索新知,模拟购物 1、出示商品,明确任务: 课件展示“超市”货架,商品有:铅笔(1元)、橡皮(5角)、笔记本(2元)、小玩具(3元5角)等。 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购物清单”任务卡(例如:买一本笔记本和一块橡皮,一共要付多少钱?) 2、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学具人民币摆一摆、算一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情绪高涨,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想!”。 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摆弄自己的人民币学具。 大部分学生能快速正确地回答。 少数学生可能对“角”和“分”的换算(如1角=10分)不熟练或遗忘。 可能将“2元5角”直接说成“25角”有困难。 1、计算“总和”: 方法1:直接口算“2元+5角=2元5角”。 方法2:全部换成角计算“20角+5角=25角”。 方法3:列竖式(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 2、付款方式: 可能会付正好正确的钱(如2元5角)。 更可能会付一张5元,让“收银员”找零。 3、计算“找零”: 难点:计算10元 - 6元3角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从10元中“拿出”1元换成10角再减。 常见错误:直接写成10元 - 6元3角 = 4元3角。 师:“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真高兴!但是优秀的顾客首先要学会安静地观察和思考哦。” 快速明确课堂纪律和活动规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师: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说得又快又准!” 点拨: 针对换算难点,教师可拿起实物演示:“大家看,1张1元可以换10张1角,所以2元就是20角,再加上5角,就是25角。像这样把‘元’变成‘角’来计算,有时候会更方便。” 演示: 在黑板上用板书强化换算关系:1元 = 10角。 师: “10元减去6元3角,元减元,但0角不够减3角,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1元‘破开’,变成10角。大家用学具试试看?”(关键性提问) 演示: 教师用实物投影演示:拿出一张10元,说“我现在要付钱,但需要找零,我可以把这张10元换成9元和10角”(同时换钱)。 八、作业设计:(注意作业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高度关联)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对自身教学态度进行反思;对各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 性、效能性及与预期达成度的差异,以及各环节之间衔接的流畅度进行反思;对 课堂教学行为使用的方式、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