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本册综合 / 编号:24030693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5-10-07 科目:初中生物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感受器,光线,听觉,形成,视觉,调节
预览图 5
初中生物 初中生物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部的内容物构成。 2. 眼球壁的分层与功能 外层(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道关口、透光、初步折射光线。 巩膜:坚韧、起保护作用、“眼白”。 中层(中膜):脉络膜:含血管与色素、为视网膜供应营养、遮光(使形成类似暗室的环境、暗箱)。 虹膜:含色素,其中央的圆孔为瞳孔( “黑眼珠”、光圈)、虹膜识别技术(利用虹膜的唯一性进行身份验证,如门禁系统)。 睫状体:含平滑肌、收缩与舒张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内层(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接收光线刺激、成像、底片。 3. 内容物的作用 晶状体:透明、双凸透镜,折射光线、镜头。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支撑眼球、折射光线。 房水:角膜与晶状体之间、透明液体,折射光线。 4. 视觉的产生路径 光线从外界物体反射→穿过角膜→经过瞳孔→由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神经传递信号→大脑特定区域解读信息,最终形成视觉。 视觉最终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物像则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5. 瞳孔的调节机制 调节结构:虹膜改变瞳孔大小来控制进光量。 调节方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光线进入; 调节效果:通过瞳孔调节,人和动物能适应不同光线环境,保持清晰视觉。 6. 近视的形成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度过大且难以恢复,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矫正。 二、耳和听觉 1. 耳是负责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耳郭:收集外界声波。 外耳道:连接耳郭与中耳的管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导至鼓膜。 中耳:鼓膜:一层薄膜、在声波冲击下产生振动。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通、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平衡。 听小骨:由三块小骨组成、传递并放大振动至内耳。 内耳:耳蜗:其内部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前庭和半规管:内含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变化的感受器、负责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听小骨(传递并放大振动)→ 耳蜗(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神经信号)→ 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最终形成听觉)。 3. 噪声及其危害 噪声定义: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令人不悦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机器轰鸣和施工噪音等。 噪声危害: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会损害听力。若突然暴露于极强的噪声下,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4. 耳和听觉的保护措施 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防止脏水进入外耳道;擤鼻涕时应交替按压单侧鼻孔,避免用力过猛。 遇到巨大声响时,可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以平衡鼓膜内外压力。 鼻咽部出现炎症时应及时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5. 常见感受器位置速查: 视觉感受器:视网膜 听觉感受器:耳蜗 头部位置与平衡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 嗅觉感受器:嗅黏膜 味觉感受器:味蕾 冷、温觉感受器:皮肤中的冷/温感受器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 1、无论是脑、脊髓还是神经受损,都会影响人的感觉、运动或内脏功能。 2.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表层为大脑皮层(感觉、运动、语言、高级神经中枢、最高指挥中心)、醉酒后胡言乱语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醉酒后步履蹒跚、杂技演员走钢丝稳如泰山 脑干:内有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被誉为“生命中枢”、植物人保有呼吸、心跳 脊髓:能对刺激产生简单的反应,也是连接大脑与躯干、内脏的重要信息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由脑发出,主要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