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曲折东流,注入渤海,全长超过5 400千米,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知识链接]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为上游,河口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 2.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3.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的大河。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年降水量较少,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两岸支流众多。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成为世界著名的多泥沙大河。 4.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 [知识链接] 黄河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 5.由于黄河水少,流域的发展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在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调蓄水量。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由于黄河沙多,在中游地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 7.为了保障黄河长期安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河全流域要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重难突破 重难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项目 内容 开发 灌溉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水能 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主要水电站有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 治理 问题 中游地区含沙量大,下游成为“地上河” 措施 在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调蓄水量。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中游地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联合调水调沙;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 跟踪训练 黄河全长5 400多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黄河不同河段年平均含沙量图,完成1~2题。 1.诗句中“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是指(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据图推测,黄河年平均含沙量最大的河段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自然景观主要出现在黄河的哪个河段(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4.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是( ) A.开挖河道 B.中游治沙 C.加固堤坝 D.修建水库 基础巩固 唐代诗人李白《公无渡河》诗中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诗句写出了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下图示意我国地形区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西来”是指黄河来自(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黄河从“决昆仑”到“触龙门”,跨越了我国地势( ) A.第一级阶梯 B.第一、二级阶梯 C.第二、三级阶梯 D.第三级阶梯 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说明此段( ) A.河流水能资源丰富 B.河流流向始终向东 C.处于中下游流量大 D.河水清澈,含沙量小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流域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下图为黄河各个河段的特征。读图,完成4~5题。 4.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游水土流失 B.中游围湖造田 C.上中游兴修水电站 D.气候干旱,河流断流 5.解决黄河水土流失的最佳方式是( ) A.退耕还林 B.裁弯取直 C.加固大堤 D.南水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