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第三单元 / 一 祝福 / 编号:24127920

《祝福》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2
语文 语文
课题:祝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祝福》的创作背景及所属小说集《彷徨》的主题倾向,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文化常识。 2、梳理小说“序幕—结———回忆(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倒叙结构,理清祥林嫂“初到鲁镇—被迫改嫁—再到鲁镇—凄然死去”的人生脉络,把握情节的因果关联。 3、赏析文中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分析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我”等核心人物的形象特点,理解人物悲剧的个性与共性。 4、体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作用,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作品兼具思想性与批判性,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祝福》创作于1924年,收录于《彷徨》,小说以辛亥革命后(时期)的鲁镇为背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是鲁镇的传统习俗,指旧历年底(除夕前)家家户户祭拜天地神灵,祈求来年幸福平安的仪式,小说中这一习俗贯穿全文,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2、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寒暄(xuān):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朱拓(tà):用朱红色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歆享(xīn):指鬼神享受祭品、香火 蹒跚(pán shān):形容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情节预习: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即写祥林嫂的结局,请简要概括这一“结局”的内容,并思考:开篇写结局有何初步效果? 结局内容:旧历年底的祝福时节,祥林嫂在漫天风雪中凄然死去,被鲁四老爷斥为“谬种”,短工对其死因也漠不关心。初步效果:制造悬念(读者会好奇祥林嫂为何会死得如此悲惨),同时以“祝福”的欢乐氛围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凸显悲凉感,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情节 1、阅读全文,结合倒叙结构,完成表格,明确各部分对应的情节阶段、核心内容与作用。 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情节阶段 核心内容 作用 序幕 1-2 现实: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描写鲁镇年底祝福的热闹场景,介绍鲁四老爷的保守反动形象 交代典型环境(鲁镇的封建氛围)与关键人物(鲁四老爷),为祥林嫂出场铺垫 结局 3-33 现实: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在风雪中死去,“我”与短工、鲁四老爷的对话凸显其悲剧性 开篇点出悲剧结局,制造悬念,与祝福氛围形成对比 回忆:开端 34-53 回忆: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逃离婆家,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勤劳质朴,却因寡妇身份遭轻视 展现祥林嫂初始的生存状态,为后续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回忆:发展 54-65 回忆: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劫回,卖给贺老六,她反抗后最终接受,短暂幸福后再次丧夫失子 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封建礼教对妇女婚姻的控制,祥林嫂命运首次重大打击 回忆:高潮 66-111 回忆: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丧夫失子后重回鲁镇,因 “再嫁” 身份被禁止参与祝福,听柳妈建议捐门槛 “赎罪”,却仍不被接纳,精神彻底崩溃 矛盾集中爆发,凸显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是悲剧的核心阶段 尾声 112 现实:祝福景象与 “我” 的感受 再次描写祝福的热闹,“我” 感到压抑,反思封建礼教的残酷 呼应序幕,深化主题,强化悲剧氛围 2、小说采用倒叙手法,除了制造悬念,还有哪些作用? ①强化对比: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风雪中死去)与鲁镇的祝福盛况(热闹、喜庆)放在开篇对比,更突出封建礼教下“幸福”的虚伪与“悲剧”的沉痛,深化主题;②聚焦悲剧:倒叙让读者从结局回溯过程,始终带着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与探究,更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