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小说特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掌握罗贯中的文学地位,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 2、梳理“周瑜设计—蒋干中计—曹操斩将—周瑜验计”的故事情节,理清“设计—中计—用计”的叙事线索,把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脉络。 3、赏析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周瑜“足智多谋”、蒋干“志大才疏”、曹操“刚愎多疑”的形象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会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理解反间计的巧妙之处,培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感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智慧。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赤壁之战的重要片断,故事中周瑜设下反间计,目的是除去曹操麾下善于训练水军的将领蔡瑁、张允。 2、字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翻译画线语句。 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附耳低言:贴近耳朵小声说话,形容密谋的样子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惊愕:惊讶得发愣,形容神情呆滞 粮草堆如山积 如山积:像山一样堆积,形容数量极多 鼻息如雷 鼻息:鼻子呼吸时发出的气息 翻译: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子翼(蒋干字)你真是辛苦了:远道跋涉,是来为曹操做说客的吧? 3、情节预习:简要概括“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核心事件(不超过50字),并思考:周瑜为什么要设计除掉蔡瑁、张允? 核心事件:周瑜借蒋干劝降之机设反间计,让蒋干盗伪书,使曹操错杀蔡瑁、张允。 原因:蔡瑁、张允“深得水军之妙”,训练曹军水军,成为东吴破曹的最大障碍,周瑜需先除二人以消除水上劣势。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线索 1、阅读全文,按“情节阶段—对应段落—核心内容—人物行为”梳理结构,完成表格。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关键人物行为 开端:定计除敌 1-3 周瑜毁书斩使表战志,探知曹军蔡、张训练水军,决定设反间计 周瑜:毁曹操书信、斩来使;夜探曹营后定计除蔡、张 发展:设计诱蒋 4-6 蒋干自荐劝降,周瑜先声夺人堵其嘴,以实力炫耀震慑蒋干 周瑜:点破蒋干说客身份、设监酒禁谈军务、示兵粮实力;蒋干:惊愕不敢言、面如土色 高潮:蒋干盗书 7-8 周瑜佯醉邀蒋干同眠,蒋干盗取伪造的蔡、张降书 周瑜:装醉、说梦话、安排“报信”印证伪书;蒋干:假寐、盗书、深信不疑 结局:曹操中计 9 蒋干献书,曹操怒斩蔡、张,后虽省悟却知错不认 曹操:见书大怒斩蔡、张,醒悟后以“怠慢军法”找借口 尾声:计成验证 10 周瑜得知蔡、张被杀,确认计策成功,消除破曹障碍 周瑜:闻信大喜,确认“无忧矣”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设计—中计—用计”,请分析这一线索的作用。 ①脉络清晰:以“设计”(周瑜定计)为起点,“中计”(蒋干盗书、曹操斩将)为核心,“用计”(周瑜验计成功)为终点,环环相扣,让读者能有序把握反间计的实施全过程;②聚焦人物:线索围绕“周瑜的智”“蒋干的愚”“曹操的多疑”展开,通过计策的推进,集中展现三类人物的性格差异,凸显人物形象。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结合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周瑜、蒋干、曹操的形象特点。 人物 描写类型 具体语句 形象特点 周瑜 语言 “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敏锐果断,一眼识破蒋干意图,先声夺人 周瑜 动作 “笑而挽其臂”“佯作大醉之状…… 呕吐狼籍”“瑜复携干入帐” 足智多谋,以“亲热”“装醉”为假象,一步步诱蒋干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