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雷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曹禺的文学地位及《雷雨》的创作背景,掌握剧中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梗概,积累戏剧相关术语。 2、梳理节选部分“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相认”“周朴园与鲁大海劳资对抗”两组核心矛盾,把握戏剧冲突的发展脉络,理解矛盾背后的阶级属性。 3、通过分析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语言、动作与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鲁侍萍的自尊坚强、鲁大海的反抗精神),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4、体会“雷雨”标题的双重含义(自然环境与社会象征),理解剧本揭露资产阶级罪恶、反映阶级矛盾的主题,感受《雷雨》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其核心要素包括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舞台语言。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雷雨》通过周朴园家庭与鲁侍萍家庭的矛盾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与虚伪。 《雷雨》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曹禺在《曹禺选集 后记》中提到,创作《雷雨》是为了“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2、人物关系梳理:填写下表,明确周鲁两家的核心人物关系。 人物 身份 与其他人物的关键关系 周朴园 封建资产阶级代表、周家大家长 曾与鲁侍萍相恋,是周萍、鲁大海的父亲 鲁侍萍 底层劳动妇女 曾是周朴园的情人,是鲁大海、四凤的母亲 鲁大海 工人代表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儿子,领导工人罢工反抗周朴园 周萍 周家大少爷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儿子,与四凤(同母异父妹妹)有情感纠葛 3、标题含义预习: 结合教案内容,简要概括“雷雨”作为标题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整个故事的背景、高潮(悲剧发生)均与雷雨相关,“雷雨”是作品的自然环境,渲染紧张、压抑的氛围。 深层含义:象征半殖民地中国沉闷压抑的社会环境,预示一场暴风骤雨式的社会变革即将来临。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矛盾冲突 1、阅读节选部分,梳理两组核心矛盾,完成表格。 矛盾类型 涉及人物 矛盾核心 冲突表现 婚恋与情感矛盾 周朴园、鲁侍萍 30年前的情感纠葛与背叛,30年后的重逢对峙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与实则的虚伪;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与自尊反抗 劳资与阶级矛盾 周朴园、鲁大海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收买工人代表;鲁大海带领工人反抗,揭露周朴园的罪恶 2、这两组矛盾有何内在联系?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内在联系:两组矛盾的根源均为资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阶级对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背叛(个人层面),本质是封建资产阶级对底层女性的压迫;对鲁大海的镇压(阶级层面),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者共同反映周朴园的阶级本性。 作用:两组矛盾相互补充,既展现周朴园在“家庭”(私)与“社会”(公)中的双重罪恶,又从个人情感与阶级斗争两个维度,深刻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升华“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题。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性格特点 具体情节 分析 虚伪冷酷 对鲁侍萍的“怀念”:保留旧家具、记得生日,却在认出侍萍后立刻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试图用金钱收买 周朴园的“怀念”是自我安慰的伪装,目的是求得良心安宁;认出侍萍后的警惕与收买,暴露其害怕罪恶被揭穿、漠视侍萍苦难的冷酷本质 自私残忍 对待工人罢工:开除鲁大海,收买其他工人代表,甚至用“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的手段发家 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工人生命,镇压工人反抗,体现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阶级属性 阴险狡猾 与鲁侍萍对话:反复追问“你是谁?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