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唤凤》《三门峡畅想曲》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唤凤》《三门峡畅想曲》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三部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中西融合的独特听感;辨别小提琴、唢呐、二胡的音色差异,把握主副部主题的旋律情绪与节奏特点。艺术表现:参与节奏模仿、旋律哼唱活动,初步展现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运用听赏记录表梳理音乐信息,规范呈现对作品的听赏成果。文化理解:理解作品“扎根中华文化、融合西方技法”的创作理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创意实践:通过情境联想、小组讨论,尝试提炼作品主题与音乐表达的关联;自主搜集其他中西合璧民族音乐作品,探索分享其创作亮点。 重点 辨析《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主部与副部主题的旋律情绪、节奏特点;识别唢呐(《唤凤》)、二胡(《三门峡畅想曲》)的音色及表现力;理解三部作品的“中西合璧”创作手法。 难点 理解“八度音程”对旋律情感表达的影响;把握“散板”的自由节奏特点;关联音乐元素(旋律、节奏、音色)与作品主题(大爱、民族精神、建设精神)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感知“西方与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听感差 播放西方经典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如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提问:“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的听感是什么?(提示:从旋律气势、乐器互动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总结“西方小提琴协奏曲”的典型听感(如大气磅礴、乐队与独奏对话),再追问:“如果小提琴协奏曲融入‘中国味’,会呈现怎样的风格?”展示PPT标题“共同走进中国味的小提琴协奏曲———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板书课题,引出本节课核心作品。 聆听西方协奏曲片段,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听感(如“很有力量”“小提琴和乐队配合得很紧密”);小组讨论“中国味小提琴协奏曲”的可能特点(如“旋律可能更温柔”“有中国民歌的感觉”);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西方协奏曲为切入点,激活已有知识储备,降低学习门槛;通过“设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中国味协奏曲”的探索兴趣,自然过渡到核心作品。 讲授新课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学习一、背景了解展示PPT“酝酿十年的‘大爱’命题”板块,讲解作品创作背景:“赵季平先生用10年构思,2017年完成这部作品,核心主题是‘人类对大爱的追求’,表达对和平、博爱的向往,他称其为‘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提炼’。”2.补充PPT“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作品采用西方协奏曲框架(独奏+伴奏),但旋律线条、和声语言渗透中国元素,比如‘如泣如诉’的抒情风格、‘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甚至被评价‘堪与《梁祝》媲美’。”3.展示作曲家赵季平生平PPT:“河北束鹿人,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深耕影视与严肃音乐,代表作《红高粱》《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风格核心是‘中西融合’,尤其擅长在作品中融入秦腔、五声调式等中国民间元素。”二、分段听赏———主部主题的旋律与音色分析1.首次聆听主部主题,提问:①“这段旋律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提示:温暖/悲伤/激昂?)”②“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提示:像说话/唱歌?)”2.待学生回答后,总结:“旋律深情、温暖,主奏乐器是小提琴,音色柔和、优美、富有歌唱性,像在‘深情地诉说’。”3.再次聆听主部主题(音频+乐谱同步),追问:①“主部主题的旋律呈现了几次?两次呈现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②“观察乐谱,两次旋律的音高有什么变化?(提示:看音符的位置高低)”4.讲解“八度”概念:“音名相同(如都唱‘do’),但音高不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