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第五单元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编号:2413115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马克思,贡献,逝世,革命,文中,手法
预览图 2
语文 语文
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写作背景,掌握悼词“开头悼念—正文述贡献—结尾抒影响”的结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讳饰、比喻等修辞手法。 2、梳理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把握文章“总—分—总”的论述逻辑。 3、赏析文中准确且饱含情感的语言,体会平实表述中蕴含的沉痛悼念、崇高赞颂之情,理解讳饰、对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4、认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意义,感悟其“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培养对革命导师的敬仰之情。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者)在1883年3月17日(时间)于伦敦海特公墓发表的悼词,作者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体,通常包括沉痛悼念(开头)、评价贡献(正文,述死者生平与贡献)、缅怀影响(结尾,抒悼念与影响)三部分,感情基调以悲痛与赞颂为主,兼具议论与抒情。 2、字词与手法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繁芜丛杂(fán wú):形容内容杂乱无章,文中指此前混乱的历史观 豁然开朗(huò):形容由昏暗狭窄变为开阔明亮,文中指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人们看清资本主义剥削本质 诽谤(fěi bàng):无中生有地说别人坏话,损害他人名誉 诅咒(zǔ zhòu):咒骂,文中指资产者对马克思的恶意攻击 文中“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修辞手法,其作用是既委婉表达马克思逝世的事实,避免直白的悲伤,又突出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暗含对其的敬重与沉痛。 3、内容预习:简要概括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并用文中语句佐证。 贡献一: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佐证语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贡献二: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佐证语句:“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贡献 1、阅读全文,按“悼词结构”划分层次。 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表达方式 开头:沉痛悼念 1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表达悲痛之情 记叙+抒情(以记叙述事实,以讳饰、强调时间抒悲痛) 正文:伟大贡献 2-7 总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分述其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 议论+记叙(以议论评价贡献,以记叙述具体事迹) 结尾:深远影响 8-9 论述马克思的阶级立场,表达对其逝世的悼念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议论+抒情(以对比议影响,以直接抒情表缅怀) 2、第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第2段起总纲作用。内容上,用“不可估量”“空白”强调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历史科学的巨大损失,定下“赞颂与悲痛”的基调;结构上,与后文第3-7段(分述贡献)形成“总—分”关系,后文对理论、实践贡献的阐述,都是对“空白”的具体诠释,让全文逻辑更严密。 (二)文本研读:赏析语言与手法 1、赏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语言准确性与情感内涵。 关键语句 关键词/手法 表达效果与情感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准确时间、讳饰(停止思想) “下午两点三刻”精确到分钟,体现对马克思的敬重(其生命每一刻都宝贵);“停止思想”委婉表达逝世,突出其“思想家”身份,暗含沉痛与不舍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空白 “空白”比喻马克思逝世后的空缺,形象说明其地位无人能替代,强调损失的“不可弥补”,饱含赞颂与悲痛 豁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