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第五单元 / 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 / 编号:24131184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2
语文 语文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通讯的定义与特点,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能划分《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脉络层次。 2、梳理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理解“历史回顾与现实事件结合”的写法,分析背景材料对凸显“神五”意义的作用。 3、赏析文中描述式导语与评论式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感受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 4、关注中国科技进步,养成时事敏感度,激发对民族发展的自豪感,理解“几代人不懈奋斗实现飞天梦”所蕴含的执着与担当精神。 二、课前预习 1、文体知识与标题理解: 通讯是一种详尽生动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其特点包括详细深入、生动形象、议论抒情并用;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本文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有双重含义:表层含义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过程,深层含义是中国几代人不懈探索航天梦的历程。 2、历史背景预习:结合教案,补全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间线。 1957 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中国,激发中国航天研究的动力 1958 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制定航天发展规划草案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92 年:我国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003 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3、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耸入云天(sǒng):形容物体高大,直插天空 九霄(xiāo):指高空,文中代指太空 不懈(xiè):不松懈,坚持到底 里程碑(bēi):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文中指“神五”发射 4、导语预习:本文导语(1-3段)采用“描述式+评论式”写法,请简要概括其内容,并分析作用。 内容:交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并评论这一事件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作用:①以生动描写(如“朝阳辉映”“橘红色烈焰”)营造现场感,吸引读者;②以评论点明事件的重大意义,凸显新闻价值,奠定自豪的情感基调。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脉络 1、阅读全文,按新闻结构划分层次。 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作用 导语 1-3 报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论其意义 开篇点题,突出“神五”的里程碑意义,吸引读者 主体(背景) 4-26 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从1957年受苏联启发到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 补充历史背景,说明“神五”成功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凸显来之不易 主体(新闻事实) 27-29 具体叙述“神舟”五号发射后,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顺利进入太空的过程 回归新闻核心事实,呼应导语,让报道更完整 结语 30 总结“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升华主题,强化民族自豪感,收束全文 2、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神五”成功,再回顾历史),有何作用? ①突出重点:先呈现“神五”成功这一最关键的新闻事实,符合新闻“时效性优先”的特点,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核心信息;②激发兴趣:用“成功发射”的结果引发读者好奇———中国如何实现这一突破”,自然引出下文对航天史的回顾;③凸显意义:将“神五”置于历史长河中,通过对比“过去的探索”与“现在的成功”,更能体现其“里程碑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文本研读:分析写法与情感 1、文中插入苏联1957年发射人造卫星的内容(第5-6段),有何作用? ①搭建国际背景:将中国航天探索放入世界航天史框架,说明中国航天起步受国际环境影响,并非孤立发展;②烘托民族决心:通过“苏联成功震动中国人”“中国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