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青纱帐———甘蔗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郭小川的诗歌风格及《青纱帐———甘蔗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青纱帐(过去)—甘蔗林(现在)”的双线结构。 2、赏析诗歌中“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理解二者在情感与意象上的关联,体会对比与呼应手法的表达效果。 3、品味诗歌豪迈、凝练的语言风格,分析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感受字里行间的革命豪情与建设热情。 4、理解诗歌“以革命历史激励当下建设”的主题,体会老一辈革命者对历史的珍视与对新时代的担当,培养对革命传统的尊重与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与背景积累: 郭小川是中国现代革命诗人,其诗歌多反映革命历史与建设时期的社会风貌,风格豪迈激昂、富有激情,擅长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增强气势,代表作有《祝酒歌》《向困难进军》等。 《青纱帐———甘蔗林》创作于新中国建设时期,诗人通过对“青纱帐”(革命年代的北方高粱地)与“甘蔗林”(建设时期的南方甘蔗地)的描绘,串联起革命历史与当下建设,表达对革命精神传承的思考。 2、核心意象预习: 结合诗歌主题,推测“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并简要说明理由。 青纱帐:象征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与革命精神(如顽强、勇敢、牺牲) 理由:青纱帐是北方高粱地的俗称,曾是革命时期八路军、游击队隐蔽作战的场所,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 甘蔗林:象征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丰收成果与建设热情(如勤劳、奋进、希望) 理由:甘蔗林是南方经济作物种植地,代表建设时期的劳动成果,蕴含着对新时代的美好期盼 3、字词与手法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文中形容革命精神的壮阔 炽烈(chì):热烈而强烈,文中形容建设热情的高涨 缅怀(miǎn):深情地怀念,文中指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砥砺(dǐ lì):磨炼,文中指用革命精神激励当下奋斗 (2)诗歌中“青纱帐啊,你还记得吗?———/当年,在你那里,我们喝过野菜汤……”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将青纱帐当作“见证者”,通过对话唤起革命记忆,让意象更鲜活,情感更亲切。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主题 1、阅读全诗,按“对———关———升华”的思路划分层次。 层次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作用 第一部分: 青纱帐的回忆 描绘青纱帐的苍茫壮阔,追忆革命年代在青纱帐中的斗争生活 庄重、豪迈,饱含对革命历史的缅怀 引出“革命精神”的核心,为下文对比铺垫 第二部分: 甘蔗林的赞美 刻画甘蔗林的葱郁香甜,展现建设时期在甘蔗林中的劳动场景 热烈、喜悦,充满对建设成果的自豪 呈现“建设成就”的当下,与青纱帐形成时空对比 第三部分: 精神的传承 关联青纱帐与甘蔗林,指出甘蔗林是“青纱帐的后代”,革命精神在建设中延续 激昂、坚定,强调精神传承的意义 升华主题,将历史与现实贯通,凸显“以史鉴今”的主旨 2、诗歌以“青纱帐”与“甘蔗林”为核心意象,二者有何内在关联? ①意象关联:青纱帐(北方、革命、艰苦)与甘蔗林(南方、建设、丰收)虽时空不同,但均是“土地与劳动”的象征,前者是“斗争的土地”,后者是“收获的土地”,共同承载着民族的奋斗史;②精神关联:甘蔗林的建设热情源于青纱帐的革命精神———诗人认为,正是革命年代的“顽强”“勇敢”,激励着建设时期的“勤劳”“奋进”,二者本质上都是“奋斗精神”的体现;③情感关联:对青纱帐的缅怀与对甘蔗林的赞美,最终都指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让诗歌情感从“回忆”走向“行动”,激发读者传承精神的责任感。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语言 1、赏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对比维度 青纱帐(过去) 甘蔗林(现在) 表达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