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准备 ①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②颁布《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意义 ①推翻三座大山。②人民当家做主。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④独立自主 【拓展】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 【提醒】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措施 说明 军事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经济 土地改革 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实现 扫除障碍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和统一财经,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对外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归纳】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两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 在华特权 走向成熟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走向世界 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会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概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这是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 【辨析】 “一边倒”不代表放弃独立自主 ①“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该政策旨在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拓展】 “求同存异”方针 “同”:与会各国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 1953—1956年,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续表 政治 基础 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体系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类型的宪法) 三大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想 引领 毛泽东 思想发展 继续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思考点】 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需要,二是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 【教材导入】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