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海一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5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5分)两部分,含3分卷面分,满分。 第Ⅰ卷 基础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1.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过年。申骨文中已有“年”字,形状为人背扛禾谷。到了周代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年”字含有了岁、祀之意,这时农作物收割之后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的护佑,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随着时代发展,“团圆”成为春节的核心内涵。以上材料反映出春节文化( ) ①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 ②深受宗法血缘制度的影响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如图为仰韶及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示意图。小件青铜器、铜器物及铜渣在多个仰韶遗址中被发现。至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数目增多,器物种类更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 ) A.铜冶炼技术具有本土性 B.最早发明铜器铸造技术 C.区域文明交流不断发展 D.黄河流域手工业最发达 3.“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据《礼记·乐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民间音乐成为主流 B.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地域经济发展失衡 D.文化整合趋势加强 4.春秋末年,鲁国的卿大夫“三桓”长期专权。“三桓”长期居住在国都,其封地采邑则交给家臣管理,于是出现了“大夫专国,士专邑”的局面。后来,三桓的家臣多次发动叛乱。这反映了( ) A.兼并战争加剧鲁国衰弱 B.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官僚政治遭到一定挑战 D.制度变革滞后阻碍政治整合 5.商周时代,“民”是社会身份低下之人,与奴仆相近;春秋战国时期,称“民”者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层民众,如“晋国之民”“末作之民”;至战国时,所有的民众被置于国家名籍之上,如秦国的社会成员一皆为“秦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管控社会能力增强 B.经济发展提升民众地位 C.宗法血缘关系走向崩溃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6.先秦时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诸侯地区,包括侯、宾、要、荒四外服,而内服则为王畿所在。图1到图2的变化体现了( ) A.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建立 B.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消亡 C.内地边疆一体化的形成 D.华夷之辨观念趋于淡化 7.西汉初期,吴地的士人多在本地任职,未有在朝廷担任官职者。西汉中期以后,吴地士人到朝廷担任官职的现象不断出现,有的还位列九卿。这表明( ) A.大一统局面不断加强 B.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C.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 D.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8.“岳麓秦简”中记录的秦人丈量土地时计算圆面积的4种简易方法,可与《九章算术》“周三径一”的算法互证,展现出古老简牍里的科技之光。这体现了( ) A. 秦朝政府重视卜筮之术 B. 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C. 手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D. 国家推行均田制的努力 9.据《三国志》记载,“(汉灵帝)用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贾琮为冀州。虞等皆海内清名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汉灵帝意在( ) A.遏制汉末群雄割据 B.完善政府选官途径 C.强化对地方的治理 D.平息外戚宦官党争 10.《晋书·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如图为北方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图文信息中的人口迁移( ) ①发生于公元4~6世纪 ②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是北方人口首次进入岭南 ④促使西晋政权的迅速崩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实现不同集团权力的有机平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