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三 历史 202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C D C B A C B C B D A B D C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题(14 分) (1)说明(6 分) 观点提取梳理:1 分 可抄原文 针对观点的说明: 要举 2 例:历史史实 1 分,说明 1 分 4 分 有结论,或整体说理清晰 1 分 原理:基于史实的因果说明(另外一种是基于唯物史观等原理,或家国情怀等价值判断 逻辑)一般有三个角度。 角度 1 基于史实本身(是什么),如四个现代化,具体说明为工业、农业、科技、国 防现代化。如“波澜壮阔”的角度、“思想解放”等,本身是什么予以说明。相当于我们现 在的诸多“定义”,如机动车———何为机动车(判断标准)等。三好学生———标准,哪三好。 角度 2 基于背景(为什么),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发展(表现,角 度 1)、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角度 3 结果或影响(怎么样)。 2024 年高考 19 题要求上述三个角度中的 2 个,三个角度抽取 3 个关键词? 示例 1 观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1 分 说明 1(2 分):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秦国推行变法,其重农抑商、奖励耕 织等措施(角度 1);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需求,同时法家思想也在这一 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角度 2);变法推动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角度 3)。 说明 1 简写 2 分:商鞅变法(史实 1 分)+3 个角度之一(说明 1 分)。 学生要从反复训练:史实+背景+加结果或影响,建构说明或论证的基本思维方式。从日 常的学习中反复训练。典型即汉初“与民休息”概念的基本结构。 说明 2(2 分):道家学派代表老子,面对社会经济的这种巨大变革,主张 “小国寡民”, 向往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社会(角度 1)。这是因为铁犁牛耕带来的 大规模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封闭,老子认为这种变化破坏了自然和 谐,所以提倡回归到简单质朴、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社会形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变化 在其思想中的投射。(角度 2) 说明 3(2 分):墨家学派代表墨子,其思想中体现了对商业发展下社会现象的思考。 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因为战争会破坏商业活动,阻碍经济交流。同时, 墨子强调 “节用”“节葬”,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这与商业发展中积累财富、注重实用 的观念有一定关联。商业活动需要节俭和合理利用资源以获取更多利润,墨家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新兴商人阶层以及小生产者在社会经济变化下的诉求。 示例 2:另外一种说明方式 观点: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1 分)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旧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各国为谋求富国强 兵,争相招揽人才,为不同思想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墨子代表平民、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从自身所处的阶级立场 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社会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说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阶级分化与形成 ———提出四思想。 示例 3:另外一种说明 观点:百家争鸣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 分) 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私人讲学兴起(如孔子“有教无类”), 知识向民间扩散,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 各学派相互辩难、批判吸收(如《庄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