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编号:24154387

第七、八单元 五四运动至解放战争阶段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21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革命,农民,中国,学者,国民,工人
预览图 0
第七、八单元 五四运动至解放战争阶段检测 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已超过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材料中产业工人的发展状况表明 (  ) A. 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 民主革命新力量在不断壮大 C. 北洋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D.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2. 有学者研究五四运动时,参阅了英国商人创办的《申报》、李大钊总编的《晨报》、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日本文学界发行的《新潮》等604种报刊的记载,同时参考了亲历者的回忆。这说明该学者 (  ) A. 具有辩证的历史思维 B. 追求历史认识的深度 C. 注重史料搜集的广度 D. 重视史料的去伪存真 3. 1921年9月,共产党员沈定一在浙江萧山发起农民运动,仅一两个月时间,即有萧山、绍兴、上虞三县80多个村庄相继建立农民协会,共有10余万农民被动员起来。这说明当时 (  ) A. 中共社会动员成果显著 B. 革命斗争目标明确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4. 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这反映了 (  ) A. 社会主义得到各阶层认可 B. 救亡图存新道路的探索 C.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D. 近代报刊杂志蓬勃发展 5. 1924年8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谈道:解决民生问题不能采取“剧烈”的方法,提出“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孙中山意在 (  ) A. 促进国共合作实现 B. 推动三大政策完善 C. 提高工人生活水平 D. 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6. 国民革命期间,贺龙通过“敬告民众词”的形式揭露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罪恶,宣传北伐军的主张。湖北公安县的民众烧茶做饭,甚至杀猪宰羊,慰劳北伐军官兵。有几百农民运弹药、背伤员、帮助侦探敌情、充当向导,保障了战役的胜利。这表明(  ) A. 国民革命具有一定群众基础 B. 宣传工作水平决定战争胜败 C. 农民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D. 工农联盟的道路已经被确立 7. 1927年11月,南京政府外长伍朝枢发表请求废约宣言,宣言指出“一、中国前政府与外国政府、公司及个人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及协定……国民政府于最短期间内废除之。二、业经期满之条约及合同,当然无效”。国民政府此举 (  ) A. 欲树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 B. 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权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D. 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8. 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和修正,从1894年到193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42.493亿两增至192.252亿两,净增了3.52倍。中国的人均GDP则由1894年的10.2两,增至1930年的40.8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列强放松侵略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官僚资本推动 D. 民族工商业发展 9. 1926年11月,共产党员中工人党员占比达60%。1928年6月,全党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党员占10.9%,农民成分占76.6%。1930年9月,工人占比降至1.6%。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 A. 开展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实行土地改革赢得民众支持 D. 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下图是1931年的土地分配证。该证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 A. 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内容 B. 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情 C.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是人民民主革命的第二场决战 11. 有学者认为,遵义会议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红军眼前的军事困境,避免了斗争扩大化。该学者意在强调,遵义会议 (  ) A. 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B. 消除“左”倾思想的影响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