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湘美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一单元 徜徉山水间 / 第2课 山水合璧 / 编号:24168275

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山水合璧》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10-22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部分,富春山居图,无用,黄公望,入藏,笔墨
预览图 12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课件网) 基本问题:美术作品如何体现共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 黄公望、吴 镇、王 蒙、倪 瓒 “元四家” 无用师卷 剩山图 元·至正十年 1350年 黄公望赠与无用师 明·成化年间 1465年-1487年 沈周 明·弘治元年 1488年 樊舜举 《富春山居图》历史 明·隆庆四年 1570年 谭志伊 明·崇祯九年 1636年 吴正志 清·顺治七年 1650年 吴洪裕 焚 入藏清宫 流入民间 炮火战乱 1938年 吴湖帆藏 1956年 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2010年9月 《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合璧展出 无用师卷 剩山图 元·至正十年 1350年 黄公望赠与无用师 明·成化年间 1465年-1487年 沈周 明·弘治元年 1488年 樊舜举 《富春山居图》历史 明·隆庆四年 1570年 谭志伊 明·崇祯九年 1636年 吴正志 清·顺治七年 1650年 吴洪裕 焚 入藏清宫 流入民间 炮火战乱 1938年 吴湖帆藏 1956年 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2010年9月 《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合璧展出 无用师卷 剩 山 图 元·至正十年 1350年 黄公望赠与无用师 明·成化年间 1465年-1487年 沈周 明·弘治元年 1488年 樊舜举 《富春山居图》历史 明·隆庆四年 1570年 谭志伊 明·崇祯九年 1636年 吴正志 清·顺治七年 1650年 吴洪裕 焚 入藏清宫 流入民间 炮火战乱 1938年 吴湖帆藏 1956年 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2010年9月 《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朝代:元 画家:黄公望 媒介:纸本水墨画 尺寸: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 《富春山居图》 【作品背景]:《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纸本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2分) 【画面内容】: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上及两岸的山水景色,卷中山势连绵起伏,两叶鱼舟静立江上,岸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然是初秋, 但是仍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山间有屋舍亭台,人们闲逸安静,与世无争,一派桃源景象。(3分) 【艺术特色]:1、长卷散点式构图,画中山水疏密得当,楼台树木点缀其中,层次分明。2、笔墨技法包容董源、巨然之长。运用“披麻皴”、 “解索皴”及点染交替,活脱潇酒的笔墨抒发了画家的主观意趣。3 、以浅绛法作画,全图用墨淡雅,墨色浓淡干湿并用、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3分) 【整体评价]:《富春山居图》是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的佳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2分)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 第二部分: 山脉的发展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 平沙落雁 第二部分: 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第三部分: 描绘峰峦突出如在眼前,也是描绘最丰饶的部分。融合平远和高远的创作手法,树、木、山、石从山脚向外延展,山峦层次分明,逐渐向外出延伸。 叠嶂连云 第三部分: 描绘峰峦突出如在眼前,也是描绘最丰饶的部分。融合平远和高远的创作手法,树、木、山、石从山脚向外延展,山峦层次分明,逐渐向外出延伸。 第四部分: 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中景峰棱层层向后推移至远景,连绵不绝。近景绘亭、楼台、孤舟独影、渔夫垂钓、平坡疏林。 平畴万里 第四部分: 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中景峰棱层层向后推移至远景,连绵不绝。近景绘亭、楼台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