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8上《叠山理水》教学设计 课题 叠山理水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赏析苏州博物馆、留园冠云峰、狮子林等实例,感知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形态美、理水的动静美及山水布局的和谐美,提升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敏感度。 艺术表现: 借助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园林理水设计,以视觉笔记形式呈现对古典园林 “山水” 的感受,锻炼艺术表达与呈现能力。 创意实践: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理想园林,将叠山理水知识与个人创意结合,培养园林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认识叠山理水等造园方式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 “叠山理水” 为核心,围绕苏州博物馆、留园、狮子林等案例展开。先借苏州博物馆引出山石话题,介绍太湖石特点及应用;再聚焦理水,分析狮子林理水的集中与分散、静与动。设置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作视觉笔记、搭建园林等任务,层层递进。既涵盖古典园林四大要素中的山石与水,又关联 “天人合一” 哲学观,助力学生掌握造园方式,提升审美与文化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审美感知能力,对古典园林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 “叠山理水” 造园方式的系统理解。此前学习多侧重艺术作品赏析,动手实践与文化关联分析经验较少,小组合作讨论能积极参与,却需引导深入探究园林山水设计的内涵与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 “叠山” 与 “理水” 的核心概念,了解太湖石特点、狮子林理水的集中与分散及静与动形式,能结合实例感知园林山水的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 “叠山理水” 背后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能准确分析不同园林中山石与水的设计逻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园林文化内涵的深度认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苏州博物馆景观视频 提问:“同学们,刚才视频里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和建筑相互呼应,是不是特别有美感?”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座博物馆既带着苏州的古典味道,又有现代的设计感。你们知道,贝聿铭先生设计它时,坚持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吗?引出贝聿铭 “中而新,苏而新” 的设计原则。 导语:“今天咱们就通过《叠山理水》这课,拆解园林里山石与水的设计密码,走进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 观看视频,围绕教师问题小声交流。 倾听设计理念讲解,对 “叠山” 产生初步认知并期待后续学习。 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元素的艺术表达,引导学生关联传统艺术,自然引入课题。 环节二: 新知讲解 1、片石假山与米芾水墨山水画 (展示片石假山、米芾水墨山水画图片,进行并列对比) 师:“大家看这幅片石假山图,这是贝聿铭先生的独创设计,也是博物馆的‘景观之眼’。他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把切割过的片石错落竖立在粉墙上,就像用石头在墙上作画一样!大家再对比米芾的水墨山水画,片石的轮廓、错落的层次感,是不是和水墨画的意境特别像?” 2、感受苏州博物馆的叠山理水 “咱们再仔细看片石的细节 ——— 粗糙的肌理、灰白的颜色、不同的材质,这些变化让‘石画’更有层次。再看主庭院,水面占了四分之一,和山石、建筑相互呼应,营造出‘立体水墨山水’的感觉,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美感。这种‘片石为实、粉墙为虚’‘山石为实、水面为虚’的设计,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这些园林中的石头历史悠久,已经被人们爱了几千年那它到底有什么独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