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8上《传移模写》教学设计 课题 传移模写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细致观察并描述《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的艺术特点,识别不同皴法的表现功能。对比莫奈《垂柳》与中国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与空间表达上的异同,初步理解中西绘画美学体系的差异。 艺术表现: 1. 掌握“勾—皴—点—染”的基本作画顺序,尝试运用线皴、点皴等技法表现山石质感与树木形态。能运用“山石重构”策略,将原有山石元素重新组合,创作一幅富有新意的山水小品 创意实践: 1. 在教师引导下制定临摹计划,明确“读画—起稿—落———调整”的创作流程,提升艺术学习的策略意识。 文化理解: 1. 理解“传移模写”在中国画学习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体会“一笔不到,笔笔不到”的严谨治学态度。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内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传移模写”为核心概念,承接前几课对中国山水画意境与笔墨语言的学习,聚焦于传统绘画传承中的关键方法———临摹。教材选取清代画家王翚的《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为典型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临摹不仅是技术复制,更是深入理解古人构图法则、笔墨节奏与精神气韵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涵盖观察分析、技法解码、元素提炼与创意重组四大维度,强调“先学后创”的艺术成长路径。通过对比中西绘画在色彩与造型上的差异,拓宽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视野,体现新课标对“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的双重要求。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国画基础,掌握毛笔基本运笔方法,能完成简单的勾勒与点染。但在面对复杂山水作品时,仍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问题,缺乏系统性观察与结构化分析能力。部分学生认为临摹是机械模仿,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同时,对于“皴法”的种类与功能理解模糊,难以将技法与地貌特征建立联系。此外,学生在色彩认知上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对水墨画“随类赋彩”“色不碍墨”的用色理念理解不深。因此,教学需通过任务驱动、AI辅助构思、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分析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勾勒、皴擦、点染”三种基本笔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理解“传移模写”作为学习方法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 1. 区分“线皴”“面皴”“点皴”在表现山石肌理时的细微差别。 2. 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元素重组与再创造,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示范法、AI赋能创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1. 讲述故事,营造氛围。 同学们,请听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有一位名叫王翚的画家,他一生临摹了无数名家之作,从唐宋五代到元明诸家,无一不精。他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追求。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连专家都难以分辨。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2. 展示作品,提问:你能从中分辨以下图片中区分哪一幅是王翚的作品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画家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去“复制”别人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吗? 学生思考问题。 传移模写概念的解读。 3. 古人说“六法论” (1) 稍作停顿,环视全班,继续说道:来听听的南齐谢赫怎么说。 通过数字人课件,以南齐谢赫“六法论”为线索,由AI数字人“谢赫”用文言与白话双语讲解“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内涵,增强文化代入感与历史纵深感。 (2) 提问:刚才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临摹”和“画画”有什么不同? (3) 预设学生回答: ① 生1:我觉得临摹更像是在“读画”,要读懂每一笔的意思。 ② 生2:临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