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8上《精心经营》教学设计 课题 精心经营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赏析拙政园 “可居、可观、可游” 的空间布局,感受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的融合之美,理解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景意境,提升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结合拙政园平面图,尝试标记游览路线、分析建筑位置设计,运用绘图或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现对园林空间布局艺术的理解,锻炼艺术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借鉴拙政园造景理念,观察当地园林或公园,设计最佳游览路线并阐述理由,将古典园林艺术思维转化为创意实践,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拙政园建筑类型(亭、台、楼、阁等)的功能特点及 “与谁同坐轩” 的文化典故,认识古典园林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苏州拙政园为核心教学载体,围绕其空间布局展开教学。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园林 “可居、可观、可游” 设计原理的思考;再结合平面图与实景,讲解园林建筑位置的决定因素及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功能特点;随后通过标记游览路线、讨论远香堂观景价值等任务,深化学生对园林布局艺术的理解;最后延伸至当地园林观察,实现知识迁移。同时融入文化典故,兼顾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与艺术学习需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审美感知能力,对古典园林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园林空间布局原理的系统理解。他们乐于参与绘图、路线设计等实践活动,却可能在分析建筑功能与造景关系、解读文化典故时存在困难,需借助直观素材与任务引导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拙政园 “可居、可观、可游” 的特点及空间布局原理,掌握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功能与特点。 2、能结合平面图标记游览路线,分析远香堂等核心建筑的观景价值,感受园林艺术美。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园林建筑位置与造景需求的关联,体会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意境。 2、将园林艺术思维迁移应用,合理设计当地园林游览路线并清晰阐述设计理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语:“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 ‘园林之母’拙政园实景视频,大家在观看时可以留意视频里的建筑、山水和植物,想想这座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播放视频) 提问引导:“视频看完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觉得拙政园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公园有什么不一样?(等待学生回答) 教师:其实啊,拙政园不只是‘好看’,还藏着古人‘可居、可观、可游’的设计智慧。今天这节课《精心经营》,我们就一起走进拙政园,揭开它的造园秘密。 认真观看拙政园实景视频,观察视频中的建筑形态、山水布局和植物搭配。 积极思考教师提问,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视频直观呈现拙政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古典园林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1、讲解拙政园修筑史 “首先,我们来聊聊拙政园的‘前世今生’。它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也就是 1509 年,是一位叫王献臣的御史弃官后建的,还请了画家文徵明设计。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拙政园’吗?其实是取‘拙者之为政’的意思,体现了园主的生活态度。不过,拙政园的命运很曲折,明末园主变了,清初还被战火毁过,后来经过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重建和扩建,格局才慢慢定下来。1949 年后政府多次修缮,1997 年它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在是苏州最大、最完整的古典园林。” 2、介绍《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说到文徵明设计,他没画传统的施工图纸,而是用诗画《拙政园三十一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