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丹青意蕴——中国传统色彩 / 第2课 国色之韵 / 编号:24156388

1-2《国色之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9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色彩,传统,命名,学生,文化,自然
预览图 2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人教版8上《国色之韵》教学设计 课题 国色之韵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色彩的诗意命名与自然、诗词的关联,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东方美学的感知力。。 艺术表现: 通过书签设计实践,运用传统色彩进行配色,结合诗句完成创作,培养色彩运用与视觉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认识传统色彩与古人生活、自然观察的密切联系,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与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模仿传统色彩命名逻辑,尝试为色彩命名,激发创新思维,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灵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 “国色之韵” 为主题,聚焦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底蕴。教材通过 “诗中有色”“色中有诗” 两大任务,结合古诗词、自然景物与传统器物,展现色彩命名与自然、文学的关联。内容涵盖色彩名称溯源、诗词中的色彩解读及实践创作,旨在让学生从美学与文化双重维度理解传统色彩,为后续色彩运用与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色彩认知和诗词积累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对传统色彩的系统性了解较少。他们善于直观感受美,却难以深入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逻辑。实践中,需通过具象案例(如 “暮山紫”“海天霞”)降低理解难度,利用创作任务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逻辑 ——— 源于自然观察与诗词意境,掌握 “从自然取材、从诗词寻意” 的色彩解读方法,能辨识并举例说明传统色彩与文化的关联。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艺术表现,在书签设计中实现色彩、诗句与画面意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体现个人创意与传统美学的融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中国传统色,领略了传统艺术与人文的融合。今天,我们继续开启这段文化之旅。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大家可以一边欣赏一边记录,视频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名字? 播放视频(国色山河) 师:把传统色和祖国山河融合在一起,是不是很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大家说说,你们记住了哪些美丽的名字? (学生发言) 总结:翠微、黄栗留、桃夭、紫蒲、海天霞、青黛、凝脂……每一抹中国色彩,都是东方美学的凝练。 如此富有诗意的色彩,依据是什么? 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国色之韵》 观看视频,记录印象深刻的色彩名称。 自由发言,分享对色彩名称的直观感受(如 “海天霞” 让我想到傍晚的海边晚霞)。 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建立 “传统色与自然、诗词相关” 的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解析传统色的命名逻辑 师:中国传统色的命名藏着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视频,欣赏传统色的雅称之美。 (播放视频:传统色的雅称) 1 聚焦 “文人雅士的风雅追求” (出示课件中 “月白”“竹月” 案例) “我们先看文人眼中的色彩:‘月白’特指‘月光洒在衣料上晕开的淡青灰’,像蒙了层薄雾;‘竹月’是‘竹林中的月色’,自带清冷寂寥的文人气质。大家说说,这两种色彩的命名和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得出 “与自然现象、文人审美相关”) 2 拓展 “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展示课件中 “赭石”“靛蓝” 图片) “再看百姓生活中的色彩:‘赭石’是从赤铁矿中提炼的土红色,农民用来涂农具防锈,渔民涂船底防水虫;‘靛蓝’用蓝草叶子发酵染成,百姓用来做头巾、围裙,耐脏又防晒。这两种色彩的命名又体现了什么?” (总结 “源于生活实用需求”) 3 深化 “自然的色彩定格” (播放课件中 “东方既白” 视频片段) “请大家注意视频中对‘东方既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