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 / 川教版(2024) / 四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三节 处理规范的数据 / 编号:24210095

川教版2024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三单元第3节《处理规范的数据》课件+教案

日期:2025-10-29 科目:小学信息技术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数据,计算,身高,平均,BMI,平均值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节《处理规范的数据》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能主动思考“整理好的体检数据有啥用”,知道通过分析数据能发现身体状况的小秘密,比如想知道自己身高是否达标,会想到用数据计算平均值来判断,就像发现零食包装上的营养表能了解热量一样,主动挖掘数据的价值。计算思维:能跟着老师一步步理解平均值的计算逻辑,学会用电子表格算BMI指数,还能区分升序和降序的不同,像解开数学谜题一样,把“算平均身高”“判断体型”这些问题拆解成具体的操作步骤,理解数据处理背后的简单逻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独立在电子表格里计算平均值、插入BMI字段并尝试计算,还能探索用升序、降序整理数据,就像玩“数据魔法”,用数字化工具让数据“说话”,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信息社会责任:明白计算数据时要认真仔细,不能随便改数字,就像考试不能马虎一样,知道准确的BMI指数、平均值才能帮大家正确判断身体状况,还会提醒同学“算的时候要看清单元格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整理好的数据能用于分析身体状况,学会用电子表格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并显示在单元格中,了解BMI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能在表格中插入BMI字段并尝试计算,区分升序和降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帮欢欢判断身高体重是否正常”的任务,经历计算平均值、BMI指数、探索数据排序的过程,学会与小组合作讨论数据背后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生活实践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乐于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据分析对生活的帮助,养成严谨处理数据的习惯,增强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体验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 用电子表格计算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并显示在单元格中。了解BMI指数的含义,在表格中插入BMI字段并尝试计算。 难点 理解平均值的计算逻辑,正确在电子表格中操作计算。掌握BMI指数的计算方法,准确在表格中插入并计算BMI。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1、情景展示上节课咱们把全班的体检数据整理到电子表格里,让杂乱的数据变得整整齐齐,就像把乱堆的积木摆成了漂亮的造型!可是有个小问题困扰着欢欢———他看着表格里自己的身高132厘米、体重32千克,心里直犯嘀咕:“我的身高到底达没达到咱们班的平均水平呀?体重会不会太重了呢?”整理好的数据可不是“摆看”的,它能帮咱们发现好多有用的信息,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处理规范的数据》,让数据变成“小军师”,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板书课题:处理规范的数据二、新知学习(一)、算一算:全班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要知道欢欢的身高是否达标,首先得算出咱们班的平均身高。那平均身高怎么算呢?其实就是把全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除以同学的人数,就像咱们分糖果,把所有糖果合起来再平均分给每个人一样。可是咱们班有几十位同学,一个个加身高再算除法,多费劲儿呀!你们有没有什么快捷的方法?电子表格有“超能力”———能快速算出平均值!大家看老师的屏幕(边演示边说),首先选中所有同学身高的单元格,比如从B2到B30,然后找到表格里的“平均值”按钮,点击一下,电子表格就会自动算出平均身高啦!最后咱们把这个平均值复制到旁边的空白单元格里,比如B31,再写上“平均身高”,这样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啦!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试试,先算平均身高,再算平均体重,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和同桌互相帮忙哦!(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