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课题: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王二小》 内容分析: 王二小和小伙伴史林山一边放牛,一边在三道壕站岗查路条。当发现东山顶信号树倒下时,他让伙伴通知报社人员转移,自己留下监视敌人,不料被进山敌人抓住,逼其带路寻找报社人员和物资。二小为了给报社争取转移时间,机智地领着日军转悠了六个多小时,日军得知上当后在二道泉顶用刺刀将王二小挑下悬崖,壮烈牺牲,年仅13岁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感受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建立对少年英雄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讲述故事。熟读名言,理解意思。 思维能力:能根据故事内容,对“王二小为什么要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进行合理推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王二小在危急关头所展现的机智与勇敢,体会故事的悲壮之美,并能通过朗读和表演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地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并英勇牺牲的。 教学难点: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理解他行为的伟大意义。 课时目标: 结合图画理解“埋伏圈、扫荡”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读懂王二小是如何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 通过情境体验和共情思考,感受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大单元情境联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们,在我们认识了毛主席、朱德司令、周总理和刘胡兰之后,今天,我们的“故事研习营”要来认识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小英雄。他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他就是———王二小。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梳理“英雄事”“英雄事迹卡” 教师讲述故事背景(或者播放视频):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自己占领的区域采取扫荡行动。日军扫荡最为激烈的地区包括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三个边区和山东区,这里也是中国军民敌后战场中最大的战略支点。日军在冀中区大肆烧杀、奸淫、抢掠,残杀无辜群众2万多人,抓走5万多人,损失财产无数。使冀中抗日根据地大部变为敌占区、游击区,给冀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事件。针对日寇的“扫荡”,抗日军民创造了很多极其有效的歼敌方法,比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还创建了武装工作队等新的斗争力量,充分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短文《王二小》,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自由朗读故事,完成“王二小英雄事迹卡”。 事迹卡内容: 王二小是做什么的?(放牛娃、儿童团员) 敌人让他做什么?(带路) 他是怎么做的?(假装顺从,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结果怎样?(敌人被消灭,王二小牺牲了) 小组合作:学生朗读后,小组讨论填写事迹卡。 师生交流:在交流中随文识字,借助图片理解“埋伏圈”“扫荡”“儿童团员”等词。 学生通过完成“英雄事迹卡”这一具体任务,带着问题去阅读,从故事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随后的小组讨论,不仅是核对答案,更是思维碰撞和语言组织的过程,将个人零散的发现整合成完整的英雄事迹链条,共同构建起对故事内容的清晰把握。 第二节:情境体验,感悟“英雄心” 1.情境假设: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和正在带路的王二小语音对话,你想问他什么? 关键提问: “二小,你明明知道带路很危险,为什么还要答应敌人?” “你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时候,心里害怕吗?” 在带路的时间里,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引导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王二小是为了保护乡亲们,牺牲了自己,他的行为是机智勇敢的。 学生通过提出“二小,我想问你”这类问题,进行角色换位和共情思考,尝试走进王二小的内心世界。在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害怕吗”的过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