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龄不是标尺,能力方为勋章———2025 年 10 月国考报考年龄放宽 2025 年 10 月,2026 年度国考报名启动,延续 31 年的 “35 岁门槛” 正式 打破,报考年龄上限放宽至 38 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至 43 岁。这一 调整呼应了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也是对 “35 岁焦虑” 的积极回应。此前上海、 四川等地已先行试点,此次全国性调整意义深远:既为 35 岁以上有经验的职场人 打开新通道,也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公共服务转化机会。政策强调 “能力本位”,不 同年龄段人才可凭优势竞争适配岗位,不仅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更向全社会释放 了包容选才的信号,推动职场生态向公平多元演进。 (一)《三岁之变,一路公平》 (二)《年龄不是标尺,能力方为勋章》 (三)《打破 “数字壁垒”,拥抱多元成长》 (四)《政策风向标,温暖追梦人》 (五)《国考 “松绑” 里的时代温度》(六)《岁月沉淀的,从来不是局限》 (一)公平与包容的社会价值 (二)打破偏见与刻板印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个人价值与时代需求的适配 (四)成长的多元可能性 (五)政策的温度与民生关怀 (六)实力比标签更重要 (一)公平角度:以 “35 岁门槛” 曾造成的就业壁垒为切入点,结合 36 岁 李琛重拾梦想等案例,论述政策如何维护不同群体的公平发展权。 (二)价值角度:剖析中年群体的经验优势与年轻人的活力优势,说明 “能力 本位” 比 “年龄划线” 更能实现人岗匹配,体现选才的科学性。 (三)社会角度:聚焦政策的 “风向标” 意义,探讨其如何缓解社会焦虑、 推动企业用人观念革新,构建包容职场生态。 (四)成长角度:结合政策对 “大器晚成” 的认可,论述成长没有固定节奏, 坚持积累终将迎来机遇,鼓励学生坦然面对成长进程。 (五)政策角度: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分析政策如何回应社会需求、 衔接时代发展,体现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时评一:《国考 “松绑” 年龄,释放人才活力》(央视新闻) 国考年龄上限从 35 岁放宽至 38 岁,这短短 3 岁的调整,承载着破除年龄壁 垒的深意。长期以来,“35 岁门槛” 像一道隐形屏障,让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 人才错失机会 ——— 有的高学历者 35 岁刚毕业,有的职场人积累十年经验却遭遇 职业瓶颈。 政策调整精准回应了现实需求。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推进,劳动力参与周期延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5 岁以上群体正值职场 “黄金期”:他们兼具专业积累与社会洞察,在基层治理、 群众服务等岗位上更能发挥优势。应届硕博放宽至 43 岁,更打通了学术成果向公 共服务转化的通道,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这不仅是选才机制的革新,更是 “能力本位” 理念的彰显。年龄从 “硬性门 槛” 变为 “参考项”,意味着选才更看重解决问题的实力。这种变化将产生连锁 反应,推动企事业单位重新审视用人标准,让 “人口红利” 真正转化为 “人才红 利”。当每个年龄段的价值都被看见,社会必将涌动更持久的发展活力。 时评二:《国考放宽年龄,为 “35 岁焦虑” 松绑》(新华网) 在 “35 岁焦虑” 弥漫的职场氛围中,国考年龄放宽如同一剂 “定心丸”。 35 岁本是人生的成熟阶段,却因刻板规则被贴上 “边缘” 标签,这种焦虑本质是 对未来的不确定。此次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劳动力结构变化的主动适配。 政策背后是深刻的现实考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延迟退休稳步推进,职业 周期需要与社会预期重新对齐。公务员队伍既需要年轻人的锐气,也需要中年人的 定力,二者互补才能支撑复杂的现代治理。上海、四川等地的试点早已证明,吸纳 经验型人才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