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经典艺术歌曲,由海杜克作词。歌曲旋律优美婉转,情感真挚深沉,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深厚情感。教材选用的版本是女高音演唱,其圆润、抒情的音色极富感染力。本课通过唱谱画线、寻找旋律特点、了解女高音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其基本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高概念和节奏感,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唱和旋律跟唱。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但持续注意力时间有限。在认知方面,他们对于“旋律走向”、“音程跳跃”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学习。本课将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悟。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感受《母亲教我的歌》优美、抒情的旋律特点,能听辨女高音圆润、柔和的音色。 艺术表现:能通过画旋律线、身体律动等方式表现对音乐旋律走向的理解;能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模唱歌曲主题旋律。 文化理解:知道作曲家德沃夏克及其国籍,初步理解音乐是传递共同情感(如母爱、怀念)的世界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情感,能通过画旋律线和身体律动感知旋律的上下行与跳跃。 教学难点:准确分辨并表现旋律的“级进上行”与“跳跃”(尤其是音程大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女高音演唱版)、钢琴或键盘、旋律线图谱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唤醒记忆(约5分钟) 亲切谈话: (教师用温柔、怀旧的语气)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谁,会轻轻地摇着我们,在我们耳边哼唱好听的歌谣呢?(预设学生回答:妈妈、奶奶、外婆……) 是啊,那些妈妈教我们的歌,是我们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今天,我们要欣赏一首来自遥远国度———捷克的歌曲,它的名字就叫《母亲教我的歌》。作曲家德沃夏克爷爷,就是把对母亲的这份爱和怀念,都写进了音乐里。 初听感受: 我们先来静静地听一遍,请你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频片段) (听后分享)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带一点点怀念和感动的?(引导学生选择后者) 【设计意图】 从学生共有的“母亲哼唱”生活经验出发,快速建立情感连接,并点明作曲家与歌曲背景,为欣赏定下情感的基调。 (二) 唱一唱,画一画———感知旋律线条(约10分钟) 聚焦主题乐句: 这首歌曲里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课件出示第一乐句的简谱,例如开头部分) 老师用钢琴弹奏,请大家用“lu”这个音,轻轻地、像微风一样跟着模唱。 “旋律小画家”: 大家唱得真有感情!现在,我们要变成“旋律小画家”。请伸出你的手指,跟着我们刚才唱的旋律,在空中画出它的高低起伏。旋律高,我们的手就向上走;旋律低,我们的手就向下走。 (教师带领学生边唱边画2-3遍) 教师小结:看,我们画出的这条高低起伏的线,就是音乐的“旋律线”。它就像一座座小山丘,记录着音乐的高低故事。 【设计意图】 将抽象的旋律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线条,通过“唱”与“画”的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其对旋律走向形成直观的视觉记忆和身体记忆。 (三) 找一找,动一动———探索旋律奥秘(约12分钟) 知识点一:寻找“音乐小楼梯”(相邻上行的音) 发现“阶梯”: 在我们刚才画的旋律线里,藏着一些有趣的“小秘密”。请大家再听老师弹一遍开头,仔细找找,有没有几个音,像爬小楼梯一样,一个挨着一个,一步一步往上走的?(教师弹奏包含级进上行的乐句,如“1 2 3”或“5 6 7”) 模仿与表现: 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请全体起立,当我们唱到这几个“爬楼梯”的音时,我们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