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情感表达》 本课时数 1节 教学目标 知道:了解美术作品展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掌握赏析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能做: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案例研究等自主探究方式,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自觉养成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美术作品对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艺术作品如何有效表达并传递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作品分析实践活动,理解美术作品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具准备 相关图文、视频资料(PPT课件),教材,记录本。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观察、讨论、评述。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组织教学 课前发放《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及《学习评价表》,进行学习小组分组。要求小组预习课本,找出知识点;并根据单元《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任务一,完成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提前分组完成预习任务。课前小组长汇报预习情况。 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 对预习参与度进行点评。 情境导入 一、情境激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革命者的崇高精神。1.视频:播放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建国大业》《长征》等的经典片段;2.展示如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画面与美术作品,进行对比。 二、提问( AI数字人“小红”):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三、展示课题:《情感表达》 观看视频,感受革命情感。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设置营造一个身临其境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感受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新知探究 一、提问、归纳讲解:1.什么是崇高的革命精神?解释: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指一种为了理想、信仰和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状态。它表现为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毅力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2.什么是情感表达?概括:指通过语言、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将内心的情感、情绪、体验等传达给他人的过程。3.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归纳:描述(时间、地点、人物、题材……),分析(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解释(主题、思想、情感……),评价(价值、意义、文化理解……)。二、引导学生小组自主选择《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送别》《在战斗中成长》《人桥》等其一的一件美术作品。1.利用AI数字人“小红”介绍马克思主义及《伟大的友谊》,引导学生分析雕塑作品《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观察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关系、人物形象(动作、姿态等),分析作品表现革命者崇高精神的方法。设问:这尊雕塑作品的人物结构关系,是如何展现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伟大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的?为什么作者采用这样的造型方法?归纳:人物的不同姿态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二、赏析《送别》《人桥》的人物造型特点。提问: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些形象是如何体现军民、战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归纳:《送别》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人桥》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在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黑色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