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 第2课 表现形式 / 编号:24303193

第2课 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07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长征,历史,学生,美术作品,教学,艺术
预览图 3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课题 《表现形式》 本课时数 1节 教学目标 知道:知道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特点,了解各种表现形式在传达主题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能做: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交流,对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理解: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是为作品情感服务的。 教学重点 造型元素的理解、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教学难点 从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两方面对作品进行艺术鉴赏。 教学具准备 相关图文、视频资料(PPT课件),教材。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观察、讨论、评述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组织教学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任务二。预习课本,找出知识点;进行小组预习分工查找红军长征历史资料及课文中美术作品背景资料。 学生提前分组完成预习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 对预习参与度进行点评。 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播放《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片段。开展红军长征故事小组抢答竞赛。提问:红军长征的起止期间?长征大概走了多长的路程?你知道的长征故事?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展示长征地图,运用AI数字人“小红”简要总结长征的时间、路程、重大事件、历史意义等。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结束时间:1936年10月22日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三大主力会师及长征胜利结束。重大事件: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历史意义:长征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其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基础。二、以作品《遵义会议》为例,进行设问引入课题。引言( AI数字人“小红”):……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这个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一次重要会议,艺术家又是如何用画笔去再现当时的情境和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下面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三、展示课题:第2课《表现形式》及展示学习目标(知道、能做、理解)。 学生观看,每组根据学习任务单的预习,准备抢答有关红军长征革命历史的问题。 提升学习气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回顾革命历史背景的兴趣,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该环节属于初步认知环节,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以鼓励式评价为主。 新知探究 一、进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探究。要求各小组汇报课前预习中对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探究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图文展示):1.表现形式: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 2.艺术语言:造型元素(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与形式原理(对称、均衡、对比、统一……)。二、指导学生赏析《遵义会议》《地道战》《初踏黄金路》《艰苦岁月》《太行铁壁》《鲁迅像》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分析描述作品中的场景、人物特征、色彩关系、空间处理、构图运用等,以及分析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1.详细评析(以教师讲解为主):以油画《遵义会议》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运用形象塑造(如人物轮廓的勾勒、场景的描绘等),色彩选择(如以暗衬亮方法的运用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构图空间布局(如人物的动作及位置安排引导观者视线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等)。归纳:《遵义会议》以不同形象的人物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