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系统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生物与环境”主题,对应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一章 生态系统》。核心大概念为“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围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圈的范围与多样性”三大维度展开,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结构—功能—平衡—适应”的生命观念。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形成如下概念: 能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概述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实例;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列举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说明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认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综合实践项目,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升实践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生命观念 教材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物圈”等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动态平衡观。例如: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结合示意图呈现生物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对比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差异,渗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但能力有限”的平衡观念,逐步形成“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生命观念逻辑链。 2、科学思维 教材依托 “分析与讨论”“思考与练习” 等栏目,引导学生开展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例如:“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活动中,学生通过梳理池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归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与作用,培养 “从具体到抽象” 的归纳能力;构建 “食物链与食物网” 时,学生需推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分析能量流动的单向性、逐级递减性,提升 “从现象到规律” 的演绎推理能力,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 教材设计实验、调查、实践三类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类:引导学生经历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的完整探究流程,学习 “控制变量、设置对照” 的科学方法; 调查类:学生运用 “五点取样法” 收集数据,分析 “植被类型与环境指标” 的关联,掌握科学调查的基本技能; 实践类:通过 “选择生物→控制比例→密封观察→优化方案” 的实践过程,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4、社会责任 教材结合 “生物圈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内容,渗透生态环保与社会参与的责任意识: 认知层面:通过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内容,展示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让学生认识 “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实践层面:讨论 “森林破坏、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时,引导学生关注 “校园垃圾分类”“社区绿化” 等身边的生态问题,思考 “个人行为如何影响生态系统”; 价值层面: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为核心,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圈的使命感,鼓励参与 “环保志愿活动”“生态科普宣传” 等实践,将生物知识转化为社会行动,培养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素养。 教材编写体例 1、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共两个单元,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2、每章设置 “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例如 “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