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 / 岭南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校园学习真丰富 / 第7课 读诗赏画通情趣 / 编号:23919651

【新教材】第七课《读诗赏画通情趣》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小学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诗画,学生,文化,菊花,生活,理解
预览图 3
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诗赏画通情趣》教学设计 课题 《读诗赏画通情趣》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围绕诗画融合,以“菊”为主要题材展开的美术课内容 。包含多个活动:“飞花令”比赛,以“菊”为主题,关联诗词积累,搭建诗画互通的文化桥梁;“吟诗作画”,结合陶渊明诗句,从描述、分析、构思维度引导诗画创作;“创作题跋”,基于宋代《菊丛飞蝶图》,让学生领会中国画题跋文化,拓展诗画表达;“手工菊花制作”,通过备纸条、摆纸条、卷纸条步骤,落实美术技法实践;还有菊花拼盘创作,将诗画情趣延伸到生活美学 。整体以诗为引、以画为体、以实践为用,构建起诗、画、生活融合的教学板块,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诗画情趣。教材通过“菊花”这一文化符号,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美”走向“文化之韵”,再走向“生活之用”,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美化生活”的课程理念。 4.文化理解:围绕“菊”的诗画创作,关联“花中四君子”文化、古代文人诗画情趣,让学生理解传统诗画文化内涵,深化文化理解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图示期”向“写实期”过渡阶段,既保留大胆想象,又开始关注比例、细节。动手欲望强,但持久性与安全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积累了一定量古诗,对“菊”相关诗词有诵读基础;美术课上接触过简单绘画、手工技法,具备基本造型认知。但对诗画融合的文化逻辑、传统中国画题跋等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教学中补充拓展。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对直观、有趣的诗画作品有兴趣,具备一定动手实践能力。但将诗意转化为绘画创意、理解传统诗画文化深意时,思维深度和文化解读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启发。 重点 在诗画对照中提炼菊花“形”与“神”的视觉符号。 难点 将诗意转化为有个人感受的画面构图。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各色彩菊缓缓动图切换 → 提问:看到菊花,你会想到哪一句诗?学生抢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诗词与画作的欣赏和理解A.诗词欣赏与理解小活动:“飞花令”比赛每人轮流说出含"菊"字的诗句学生作答展示事例诗句: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切入课本内容:古诗赏析:陶渊明《饮酒》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画中的陶渊明,采菊时会想些什么?诗画对照分析(三方面)人物姿态:侧身采菊的悠然动作背景山水:远山淡影表现、"见南山"意境构图布局:留白处理营造空灵感意境解读东篱采菊的田园生活画面,展现隐逸生活之美"采"、"见"的不经意动作表现,体现自然随性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归隐情怀,超脱世俗互动思考B.名画鉴赏:《采菊图轴》———唐寅介绍作者与背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中期文人画代表。此画创作于正德年间,体现了明代文人画追求意境、诗画结合的特点。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四方面)线条流畅:人物衣纹用笔细腻流畅墨色层次:远山淡墨渲染,近景浓墨勾勒空间处理:前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诗画结合:题跋书法与画面相得益彰画中事物逐个分析(四个)菊花:象征高洁气节与隐逸情怀南山:代表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理想长袍服饰:标识文人身份与士大夫阶层东篱:源自陶渊明诗句,象征田园生活2.实践练习部分课本创作内容(共三项)A."以诗入画,以画释诗”———将诗意转化为视觉艺术指导学生创作方式:确定诗意核心 提炼诗句核心意境,如"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选择表现手法 以写意水墨为主,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