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 人教A版(2019) / 必修 第一册 /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编号:2393872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2 科目:高中数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集合,关系,间的,数学,研究,语言
预览图 3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题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子集、真子集与空集的概念;集合的Venn图表示等. 内容解析 研究一个新对象时,类比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个好方法。本节类比实数,发现和提出“集合是否像实数一样具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的问题,抽象概括出包含关系,并从子集角度再认识相等关系。 包含关系是集合的基本关系,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也都是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定义集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判断集合间关系时,其实是回归到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明确了这一点,对于辨析属于关系、包含关系及理解其符号表示都是很有帮助的,如“AB”就是“对于任意a∈A,a∈B”。 符号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在集合的学习中,需要建立符号表示和数学意义之间的联系, Venn图则是梳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后面所学的运算的直观且有效的工具。通过各种问题,建立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Venn图)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表示数学问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数集、点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从初中到高中,从直观到抽象,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性质,并不困难.难点在于两种关系的识别———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特别是符号语言的表述,提升了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抽象度,例如与,与 、等.  (3)对于空集这个特殊的集合,由于其本质特征“不含任何元素”无法用列举法或描述法直观地表达出来,所以用一个单独的符号“ ”来标记。看不见、摸不着,这也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另外,空集也容易和一些集合混淆,比如集合“{0}”,“{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0”,而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因此 与{0}之间的关系是.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空集含义; (3)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Venn图)、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会通过类比实数间关系,发现和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能从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这些关系;体会研究数学新对象的基本方法; (2)对于具体的集合,能写出集合的子集;能判断一个集合是否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知道空集也是一个集合,以及空集与其他集合的关系; (3)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能根据需求进行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Venn图)的转换,熟悉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述方式,并能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数学对象,积累数学抽象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基本关系的符号表述及识别,对空集的了解. 教学条件支持 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内容1. 回顾旧知,探究新知 问题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集合,对于这个新的研究对象,接下来该如何研究呢?比如要研究些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 教师活动: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7页节引言,类比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个好方法,比如“实数”;然后指引学生回顾实数研究了哪些内容,如实数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等;最后确定集合的研究问题: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 学生任务1. 学生学习活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对象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一个数学对象”,这种思考有助学生学会研究数学对象,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里采用的“类比”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通过类比实数关系、联想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