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概念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或其代表)领导,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为核心目标的革命。 单元导读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革命背景 革命组织 革命失败 革命影响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学习目标 1.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时间、口号和影响,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知道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起义概况,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同盟会建立的背景,认识三民主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感受他们英勇抗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880年 14岁时赴檀香山求学,就读于教会学校。 1884年 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行医。 檀岛求学 粤港求知 行医救人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为掩人耳目,在旅馆内登记时准备写下化名“中山樵”,笑称是“来自中国的山樵”,“孙中山”从此便成为了孙先生的敬称。 孙中山 (1866-1925) 名孙文 号逸仙 1866年 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年少入私塾。 出身广东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人物简介 1894年 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 思想转变 年少时喜欢听太平天国的故事,在其心里埋下革命种子,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转变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思考: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思考:材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医人→医国(弃医从政) 希望清政府改革变法, 走上富强之路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转变 孙中山的上书最终石沉大海,这使得他对清政府失望至极,此后,他的观念再次发生变化。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思考:材料三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又发生怎样的转变? 思考:从“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革命”观念转变,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精神品质? 热爱祖国,心系人民, 与时俱进,敢做敢为! 改革→革命 推翻清王朝,拯救国家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孙中山毅然决然的投身于革命。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结合课本,说说兴中会的概况。 时间: 地点: 宗旨: 纲领: 地位: 1894年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