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处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内容与学情分析 学习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的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七年级学生,从知识基础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历史知识的学习,知识储备不足。但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秦的暴政与秦的灭亡有了深入学习,因而较容易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但他们对汉初的经济状况与“文景之治”的形成缺乏深入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能力。从思维能力上看,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上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供图片、地图等形象化的材料,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和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2.知道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生课前准备工作 七上教材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 出示:解释说明: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房屋屋顶每行瓦最前面的挡片。它起到了遮挡和装饰的作用。汉并天下、与天久长的刻字,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含义。出示: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3页,完成历史档案卡填写。探究:阅读教材及下列相关史料,找出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3.出示: 视频:汉初社会情况介绍。4.出示:学生结合视频、史料思考:1.汉初社会状况是怎样的?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境况的?3.假如你是汉高祖,汉初面临首要问题是什么?教师引导:休养生息政策。5.出示: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含义。6.出示:学生根据视频,总结休养生息政策具体内容。教师引导:休养生息政策作用影响。7.出示:学生归纳:结合史料,分析文景治国政策。教师讲解:给出提示,协助学生思考。8.出示:学生探究:结合教材P65及下列史料,请将史料归类。出示:学生回答:文景时期出现的局面,具体表现。教师补充:“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治世,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也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10.出示:学生观看视频,通过素纱襌衣感受“文景之治”社会生活景象。教师引导:升华治世局面的影响。11.出示:学生思考:对比秦汉统治政策,对比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陵墓的不同之处?谈谈你的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注重民生、民本、民心的重要性。出示:学生思考:说一说从西汉建立、发展、治世局面出现的发展历程能够为今天中国的发展提供什么借鉴?教师引导:民本思想、政治清明、重视经济、国家安定四个方面总结回答。13出示:学生绘制:结合三个子框体之间的内容和联系,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出示:本节课,课堂总结思维导图,学生参考。●基础巩固: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B.风调雨顺,丰衣足食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