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 编号:23985633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8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考古,起源,文明,学生,中华,发现
预览图 4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课题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大单元视角下的课程定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大单元中,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本大单元主要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展开,展现这一时期复杂多元的历史面貌 。而本课则是从考古学这一特殊视角,回溯到更为久远的中华文明起源阶段,为学生理解后续历史发展提供根源性的认知基础,让学生明白文明的起源是一个漫长且多元的过程,为理解后续各朝代的发展演变、民族交融等现象提供历史纵深的理解维度,是大单元历史学习中的溯源性课程,与其他各课共同构建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的认知体系。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重要的考古发现,如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等。了解这些遗址的地理位置、主要遗迹和出土文物,如良渚玉器、陶寺遗址中的观象台等。让学生清晰掌握这些考古成果的基本情况,为探讨文明起源提供事实依据。理解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考古出土的文物、遗迹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例如从墓葬规格差异分析社会阶层分化,从农作物种子出土推断农业发展水平,从而归纳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要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考古材料,构建起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度理解。由于考古发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类型,学生较难整合这些信息,把握多元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统一中华文明的动态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考古学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考古学有其独特研究方法和逻辑,学生需要学会从实物资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以科学的历史观分析文明起源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三、核心问题考古发现如何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特征?此核心问题统领整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考古发现这一关键路径,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的诸多方面,如起源的地域分布、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等,促使学生综合分析各类考古信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四、问题链条1. 目前有哪些著名的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考古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里?(引导学生了解考古遗址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分析做铺垫)2. 这些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和遗迹?(让学生关注具体考古成果,丰富对考古发现的认知)3. 从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中,我们能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从实物资料推导历史现象的能力,了解文明起源阶段的经济基础)4. 考古发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怎样的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深入分析考古资料,探讨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形态)5. 不同地区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异同点?这对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最终融合统一的趋势 )6. 基于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如何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之处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对中华文明起源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 2.学习者分析 1. 认知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朝代更迭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考古学相关知识以及从考古角度探究文明起源较为陌生。不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博物馆参观、影视作品、科普节目等,对文物和考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帮助他们搭建起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的桥梁。2. 学习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对于复杂的考古材料,在信息提取和整合上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