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新考向情境题】 八上历史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1. 19世纪末,中国积贫积弱,他最先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李鸿章 1. B 2. 小敏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整理了如下笔记,据此可知她学习的是( ) ·时间:1894年11月 ·目的:“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入会誓词: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A.同盟会的组建 B.筹划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提出 D.兴中会的成立 2. D 3. 如下三部作品在清末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反复再版。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潮流是( ) A.维护封建统治,强调自强求富 B.关注国家命运,号召变法维新 C.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民主革命 D.发展近代工业,践行实业救国 3. C 4. 同盟会成立后,其成员进行了长期艰苦扎实的准备工作,使长江流域的革命条件逐渐成熟。武昌起义爆发时,同盟会积极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使得起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材料强调了同盟会的成立( ) A.推动革命发展 B.终结封建帝制 C.启蒙民众意识 D.打击外来侵略 4. A 5. 《孙中山的自述》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史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武昌起义的发动 C.二次革命的开展 D.护国战争的爆发 5. A 6.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使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受到启发,纷纷加入革命行列,参与到反对清朝的运动中。材料说明黄花岗起义( ) A.稳定军心,储备革命物资 B.鼓舞斗志,壮大革命力量 C.团结组织,建立革命政权 D.提升信心,巩固革命成果 6. B 7. 日记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如下是小名同学搜集到的国学大师吴宓的一则日记。从中可知( ) 1911年10月12日 夕,阅报,则湖北武昌府方有革党举事,而防兵复变,倒戈相向,以故武昌府城已陷,瑞督(指湖广总督)逃驻汉口,提督张彪已被捉杀。乱事方炽,正未有已。 A.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广州起义的发展 C.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D.二次革命的过程 7. C 8. 历史学家林家有在《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中写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政治变革 B.开启近代化历程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传播了民主思想 8. A 9.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把革命看成只是局限于上层人士的政治活动。在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发动过士兵暴动、会党暴动,还一度发动过商团起义,所动员的都是脱离生产的社会力量。材料说明辛亥革命( ) A.缺乏统一的领导 B.脱离人民群众 C.未改变社会性质 D.自身妥协退让 9. B 10. (中考新考法·补全目录)如下是某历史著作中的部分目录,其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 B.革命党人的起义 C.发动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十二章 武昌起义与帝制覆灭 第一节 武昌起义 第二节 第三节 清帝退位 10. D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国民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宣告了封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