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1.3.1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全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正确理解补集及补集符号的意义; 2.会求已知全集条件下集合A的补集,会用Venn图、数轴进行集合间的运算; 3.通过补集的运算培养数学运算素养,借助集合思想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补集及补集符号的意义,会求已知全集条件下集合A的补集。 2.【难点】会用Venn图、数轴进行集合间的运算。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第4课时 任务/活动1 情景引入(2分钟) 上一节课学习了交集和并集,请你默写定义,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集合的并集是类比了实数的加法运算,实数也有减法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减”呢?如集合A={1,2,3},B={3},则集合A“减去”集合B应该是什么呢?请写出你的猜想. 师生活动:学生先默写,之后互相检查,再写出猜想,以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并集概念,寻找集合运算与实数运算之间的相似性,为类比引入补集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知识类比学习新知识,学生容易接受,举例说明让学生体会到在研究对象时,确定研究范围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对全集的概念进行一个分析,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阅读获得定义,默写记忆定义,并通过比较,肯定学生猜想中的合理之处,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意图:巩固全集和补集的概念,对于元素可以逐个列举的集合,可以直接观察或借助于Venn图写出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集合语言描述学生熟悉的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习测评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第二个问题是与前面集合交集、并集的运算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当遇到有限集合时,常常会采用列举法;当遇到连续且无限集合时,数轴表示会更加清晰.希望通过此活动学生可以掌握这种直观的思想,尤其注意在运算时,数轴端点值的取舍. 设计意图:从Venn图入手,可以将性质进行直观总结,尤其是第(6)(7)条性质是解决参数问题的关键,为后面活动的探索做铺垫. 设计意图:问题5的第一个问题是将问题加深,引入对参数范围的求解,层层递进,让学生对交并补的运算能力有所提高和上升.第二个问题是通过一题多变,一可以对前面的学习进行巩固和练习,二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深化理解. 任务/活动2 自主探究(3分钟) 小学到初中,数的研究范围逐步地由自然数到整数,再到有理数,引进无理数后,数的研究范围扩充到实数.思考下面两个集合中元素是否相同?为什么? A={x∈Q|(x-2)(x2-3)=0};B={x∈R|(x-2)(x2-3)=0}.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教师补充. 归纳生成:全集的概念 问题1:全集一定是实数集吗?你能列举出哪些全集?如何表示? 任务/活动3(2分钟) 阅读教科书第13页,什么是补集?默写定义.在任务/活动1中,你的猜想正确吗?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获得定义,并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猜想与教科书中定义的一致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任务/活动4(14分钟) 问题2:例5 设U=,A={1,2,3},B={3,4,5,6},求 U A, U B.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教师给出解题示范. 问题3:例6 设全集U=,A=,B=, 求A∩B, U (A∪B).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学习评测: 教科书13页1-3题 2.设全集为R,A={x|3≤x<7},B={x|2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