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 第一单元 / 1 / 1.2 *齐桓晋文之事 / 编号:2405204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孟子,思想,不能,部分,探究,王道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壹 忆读明人 叁 演读明意 贰 听读明文 目 录 肆 研读明技 伍 拓读明理 忆读明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 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 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 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 意义。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简介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 孟子的思想 当时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时代意义 听读明文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 邪侈 则王矣 胡龁 彼恶知之 忖度 hú sù pián bì fàng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chǐ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课文朗读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演读明意 分组合作探究 第一二三组探究第一部分;第四五六组探究第二部分;第七八九组探究第三部分。 要求:用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演读,然后给大家讲解这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句,最后翻译;抽签决定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展示演读或者补充关键字词句等。 第一组展示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疑惑地齐问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